吃飯之難

寧左勿右是內地傳統,但香港的成功之處是走中庸之道。我很不明白有些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為什麼會事無大小,也紅得發紫。

毛主席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今天的香港,聞革命色變,大家都是專心吃飯好了。但吃飯也可以惹出很多風波。

早前,黃大仙地區團體設宴歡送民政專員黄智華,筵開40多席,有近500人參加。事件被前特首梁振英批評為浮誇。看粵語長片長大的香港人,喜歡忠奸分明,很自然便將矛頭指向官員。我倒是覺得民政專員雖然算不上是高官,但年薪200、300萬是走不了的,黃先生應該不會貪饞這些街坊宴。我相信官員視這些應酬為工作一部分,因為要貫徹親民形象,卻之不恭。我覺得問題出於好辦大食會的建制派社團,他們繼承「蛇齋餅糭」之風,一下子改變作用並不容易。不同基因的團體,有不同的風格。此事令人懷念華叔年代的民主派,黨鞭執法甚嚴。

共產黨說得好,鬥爭是人的天性。今天,在沒有反對黨的香港,建制陣營中不同的派別,自然會互相踐踏。

沒反對黨 建制不同派別互相踐踏

談到民主黨,談到晚宴,上周消息傳來民主黨今年黨慶的籌款晚會,再三被不同的場地方,以不同藉口取消訂座,看來今年晚會可能辦不成。政圈傳聞,是有行會成員出手阻事,才有此結果。然而,建制派劉兆佳認為事件不一定和北京有關,他亦不覺得北京要趕盡殺絕民主黨。

寧左勿右是內地傳統,但香港的成功之處是走中庸之道。我很不明白有些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為什麼會事無大小,也紅得發紫。單從計算看,在政治光譜上民主黨從來都不是激進派,如果我是北京,有民主黨這些人來做點綴,也可以幫助製造昇平。

我書房裏有幾本講述67年「反英抗暴」的書(註),不同作者用自己的鏡頭去憶述當日左派陣營的鬥爭路線,當然言人人殊。隨着港英政府的退場,當日不同人物陸續過世,當日的不同面貌,開始被發掘出來,誰是誰非,今天仍很難作斷。但很明顯,當日有些人或捉錯中央的用神;又或借機會打擊對手,結果對香港社會造成傷害。

我但願今天大家都珍惜香港這個家,縱使在「一國兩制」之下,仍然以香港利益為念,個人恩怨得失,在歷史洪流裏,不值一哂。

註:包括《吳康民口述歷史:香港政治與愛國教育(1947-2011)》吳康民,三聯;《中共香港政策秘聞實錄》金堯如,田園;《我與香港地下黨》梁慕嫻,開放;《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張永偉,香港大學出版社。書目眾多,未能盡錄。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