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4日,鄉師自然學校舉辦了第一屆另類教育會議,參加人數不算很多,在有限的資源下,我們盡力一試,終於成事了。
會後,有一位熱心教育的年青人,表達了自己今天的心情,心情是很開心、很快樂,因為不單能聽到來自不同世界的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而且也能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即使學歷不高,這次會議也容許他即場登記,於開放空間(open space)與人分享,這是過去參加各類型會議從未出現過的事,這次經歷,鼓舞他繼續努力學習。
2015年參加國際民主教育年會(IDEC),體會到一種開放的會議模式,會議不單只有大會安排的主題講座,還容許參加者即場的分享或工作坊,被稱為開放空間(open space),當年我便分享鄉師自然學校世界各地的朋友。2016年,我帶同學生及朋友,再度參加芬蘭主辦的國際民主教育年會,那時大家有想過,香港能否也主辦看看,讓香港的朋友也領略開放會議的經驗。
要立刻辦一個國際性會議,實在不容易,不過,近年愈來愈多人開辧另類學校及共學團,自學家庭也愈來愈多人選擇,相信一個立足本地的開放教育會議,理應可能。一方面邀請在世界各地正在營運另類學校的朋友,來香港分享他們的寶貴經驗,另一方面把本地正在辦另類教育的朋友拉在一起,互相交流,搭建一個共享共有的平台。最後,讓香港主流教育工作者及家長,也能見識不同教育方案的可能性。就是因為這些想法,第一屆另類教育會議,在自然學校開辦。
新宿大學
今年的主題講座,請來了2位朋友分享他們的另類學校的經驗。第一位答應的是日本新宿民主大學(Shure University)的創辦人朝倉景樹老師,他在20年前,在1999年創辦的民主大學。創辦當年只有六位學生,一位老師,那位老師就是朝倉景樹老師了。他們發信邀請不同專業領的導師,包括大學教授,來做學生的指導老師,結果有50多人答應。現在學生也不過是30多人,新宿大學就一間這麼小的大學。2017年,我參加第二屆亞太民主教育年會,年會由新宿大學主辦,參觀學校環節便是新宿大學了,也因而有機會探訪這間小型大學。
朝倉景樹老師表示,在日本有一個說法叫「路軌人生」,大意是人生大致是跟着特定的軌道走,由3歲入學,18歲考入大學,大約22歲入職大公司,工作一生,期間結婚生子,購買房產到退休,所有人都好像需要跟這特定的軌道過活。因此,若有人不能入讀大學,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會被認為不合乎眾人的期望,而產生很大的壓力。
然而,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好好適應學校生活的,因為近代學校教育都努力把人模塑在一個特定「盒子」內,像工廠生產的產品,一式一樣。但孩子都是個性鮮活,人人不同的個體,有人不甘願被模塑成特定的形象,卻又無力反抗,於是抗拒上學,不上學的學生日數與日俱增,並且成為社會問題。根據《明報》最近的報道,今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數字,指出拒絶上學(日本人稱之為不登校)的學童愈來愈多,30天以上不缺課的兒童多達16.5萬人。有慈善機構調查,估計有325萬名中學生,即使回到學校亦不肯進課室。
民主學校
於是,八十年代開始,有人關注不上學兒童的問題,並且開辦了民主學校,讓不上學的孩子,有另類的出路。這類學校都有較大的自由度,老師也比較接納孩子,學校規則也比較寬鬆,甚至可以師生共訂校規。由小學到中學到高中,終於連大學也開辦了。
新宿大學是一間民主大學,沒有特定的課程,由學生自主決定要學什麼,怎麼學,學多久,學生的自由度非常大。例如有興趣學習生物的學生,便自行找相關專長的導師,指導他學習。最有趣的是,學校不會限制學生的畢業年期,學生可自行決定何時畢業,畢業時要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與會者拍掌示意是否同意及認同他是否具備畢業資格,而他本人,也可不管掌聲多少,來決定是否畢業。
香港的大學,最小的也過千名學生,而這一間大學,卻只有數十名學生,令人反思,所謂大學教育,是重質還是重量呢?
尊重孩子的獨特學習歷程
另一位請來的是台灣人文國中小的周樂生校長,他還帶來老師、學生及家長共十多人,還不介紹在自校打地舖,住宿在自校這簡陋的地方。樂生校長分享的主題是「從工業化教育到開放式教育──從台灣社會經驗到學校經驗的觀察」。一開始便介紹台灣教育改革的歷史,開1988年開始,民間團體教育會議,四一零教改大遊行,教改萬言書,官民共同草擬教育基本法,到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及2017年實驗教育三法修法等。這是一條由學者及民間一路打來的教育改革道路,最後達到官民溝通,及至修改法例,容許民間以不同理念及課程來辦學,甚至在家自家亦變得合法可行。
而另類學校亦由非法的森林小學(1990)、中人中學(1995),兩校曾面對政府打壓,種籽學苑亦於1994年創立。經過民間人士多年努力,第一批公辦民營(類似香港津貼學校),人文國中小及慈心華得福學校在宜蘭2000年成立。
人文國中小的辦學理念是實踐阿德勒理論學校,基於人類發展信念與人本主義思想,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獨特學習歷程,發展全人而終身的教育,成為多元文化素養的世界公民。及以培養完整的人取代培養學科,以鼓勵引導取代獎懲制度,以學生成長評量取代常模比較,以質性評量取代分數。願景是成就每一個孩子,營造友善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安心的成長,讓孩子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讓孩子適性選擇全世界的大學。樂生校長分享辦學的困難,與自校不無相似之處,聽着聽着,不免感觸。
還有各種各樣的開放空間,今年有正生書院、愛童行學園、星睿華德福、蒙特梭利教育、留白有識紀錄片放映等分享。雖然只有一天,參加者也不是很多,但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有了這次經驗,我們希望每年也籌辧一次,讓從事另類教育的朋友,有更多的交流機會,讓關心教育朋友,能了解另類教育更多。也為將來主辦國際民主教育年會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