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置身一個不平等的世界,假如我們對此坐視不理,眾多問題會繼續衍生,包括現時在全球、國家、地區及社區層面所出現的「健康鴻溝」。
由健康平等到絕望死
健康不平等這概念由來已久,那些居於人煙較稠密地區的平民所罹患的疾病,早已被詳細記載於中世紀的紀錄裏,醫院和診所的雛形亦由此誕生。然而,直至1980年,英國衛生和社會保障部發表《布萊克報告》(The Black Report),人類歷史上才首次正式把健康不平等的議題納入公共政策的藍圖。
該報告有系統地以明確實證首次闡述英國社會廣泛存在的健康不平等問題,由於當時公眾對健康不平等情況所知甚少,加上1980年代正值福利主張出現,因此報告發表後隨即引起廣泛的興趣及關注。由那時起,大眾對社會存在健康不平等的現象由不敢置信,慢慢轉變為無奈接受。
直至近年,容我直言,大眾已漸漸變為絕望。社會瀰漫着一種「我們無法解決健康不平等的問題,因為世界從來都是不平等」的想法。這種絕望亦並不能以金錢來解決或衡量。正如安‧凱思(Anne Case)和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在最近出版的《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2020)一書所言,
物質財富的減少是生活上其他煩惱的來源(the decline in material well-being is a cause of distress in other aspects of life),問題的癥結總是在於財富上落後於人(being left behind financially is a key part of the story),(而)這只是問題的開端(it is only the beginning)。
凱思和迪頓所提出的「絕望死」疫症,跟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教授麥可‧馬穆爵士(Sir Michael Marmot)與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合編的《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1999、2005)中提倡之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及健康不平等概念,很大程度上互相呼應。
馬穆爵士的報告緊扣世界衛生組織的城巿健康倡議計劃,破舊立新;及後他再發表《在一個世代內敉平階級落差:通過對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採取行動來實現健康公平》(Closing the gap in a generation: Health equity through action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主張要解決健康不平等問題,則必須針對醫療及生活習慣和行為以外的社會因素。
引入社會影響健康的觀念
事實上,「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成為了公共衛生及社會科學界的流行用語,但對其他領域而言,此概念依然含糊陌生。不少醫生都對此缺乏認識,認為我們不能做些什麼來改變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甚或認為解決令人患病的社會因素並不是他們的工作或責任。正當現代醫學在積極追求精準或個人化醫療,這種忽略攸關個人的社會決定因素的想法,尤其諷刺與矛盾。
馬穆爵士於2010年發表了著名的《公平社會、健康生活》(Fair Society, Healthy Lives)(又稱《馬穆報告》/ The Marmot Review),一直努力提倡在公共政策上針對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採取相應措施,唯有關倡議於其他國家未見普及,相關發展在大中華社會更加乏善足陳,這或許與缺乏以中文出版或發行的相關文獻有關。
因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如今出版馬穆爵士的著作,《致命的不平等:社會不公如何威脅我們的健康》(The Health Gap: The Challenge of an Unequal World)的中譯本,我感到非常欣喜及驕傲。本書在2021年出版,正值2019冠狀病毒肆虐全球之時。蔓延各國的疫症暴露、加劇及擴大了在世界各地存在已久的深層次健康不平等問題。
即使在香港,雖然確診數字低於其他地區,但由香港中文大學鍾一諾教授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與疫情相關的健康不平等現象,部分是由防疫措施對巿民生活及經濟活動的影響所導致。因此,要解決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健康不平等問題,不應只着眼於確診數字,而要針對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雖然,要全球一起經歷殺傷力如海嘯般巨大的新冠疫情,才能促使各國更加嚴肅對待健康不平等問題,是一件可悲的事,但我們千萬不能錯過這個能扭轉局面的黃金機會,締造更公平的世界。
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正視及解決健康不平等問題,先要了解問題的本身。馬穆爵士這部開創性的著作共設11個單元,不但向讀者呈現全球各地健康不平等的實況,亦就社會上權力、金錢和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儘管普羅大眾對健康不平等的認知及態度跟40年前可能截然不同,但至今一直困擾着我們的難題依然存在:我們可以做什麼?這部著作是啟發大眾去思考如何解決健康不平等問題的不二之選。
啟發中大成立健康公平研究所
本書出版之際,適逢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CUHK Institute of Health Equity)將成立兩周年。研究所由馬穆爵士、中大的胡令芳教授和楊永強教授三位聯席所長共同帶領。回想當初,正是因為馬穆爵士在中大出任客座教授時,主講了一場精闢獨到的講座,啟發了我們成立健康公平研究所。
研究所致力探討與分析香港的健康公平議題,為政府相關政策和介入計劃提供參考,以改善香港的健康公平狀況,共同建立亞洲區的研究網絡。中大在亞洲區創下先河,率先成立健康公平研究所,我全力支持研究所的工作,並懇切期待區內陸續出現更多關注健康公平的機構。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第3項和第10項分別是「良好健康與福祉」及「減少不平等」。該等目標為聯合國會員國一致通過及採納,為實現改善人類福祉及保護地球資源提供了一套實用藍圖。香港中文大學致力追求及推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目前亦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香港地區分會的聯席主持單位。
要令全球人類健康得以改善,必須先對健康不平等的現況及成因做更深入的了解,當中以社會決定因素尤為重要,這是個人化醫療應着眼之處。馬穆爵士作為推動健康公平的先驅及倡議者,在此部著作《致命的不平等》精闢而有力地向讀者闡釋健康公平之道,書中充滿馬穆爵士的雋言雋語,有效地突顯他堅定不移的理念。我印象尤為深刻是本書的第一句,亦是一直支撐着馬穆爵士委身於推動健康公平的個人感召:
「為什麼醫生看完病人後,又把他們送回致病的環境呢?」
最後,我謹向中大健康公平研究所副所長鍾一諾教授獻上由衷謝意,感謝他在我撰寫此序時,跟我分享與提供了有關健康公平的真知灼見,亦感謝其研究對香港社會與疫情相關的健康不平等狀況,貢獻了饒有參考價值的寶貴資訊。
原為《致命的不平等》序言,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題為編輯擬。
新書簡介:
書名:《致命的不平等──社會不公如何威脅我們的健康》(The Health Gap: The Challenge of an Unequal World)
作者:麥可.馬穆(Michael Marmot)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