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榮:全球復常?世界迷失!

從歷史維度來看的話,中美之間的競爭趨勢,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從1972年到2022年,中美關係的走勢雖然呈現上下波動,但總體趨勢是向上的。未來的50年,不管中美關係如何改善,但總的趨勢是向下的。

編按:本文整理自劉寧榮教授於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2023年春季校內工作坊演講,原文較長,本社分3日刊登,以饗讀者。

我今天的演講就準備了一張ppt,就是這次演講的題目,英文是”A Normalized World?A Lost World !”,中文是「全球復常?世界迷失」。全球復常是一個問號,世界迷失是個感嘆號。這有什麼含義?當中國作為最後一個國家向全球開放的時候,大家覺得這場疫情應該結束了,全球正在重新走向正常。然而當我們打開國門,走出來的時候,會發現我們正處於一個迷失的世界,這個迷失的世界需要我們去思考。我們發現信心受到了動搖,彼此之間的信任度減低了,某種程度上,這與我們獲得的信息有關。

今天我想講三個問題,從中可以看出為什麼我們因信息不准確,導致對未來信心動搖,以及信任缺失。這三個問題,可以用三個D來概括,第一個D叫Decoupling,就是脫鈎;第二個D叫Deglobalization,是逆全球化;第三個D是Dedollarization,是去美元化。我之所以選擇這三個問題,是因為這三方面的內容也跟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朋友息息相關。

中美脫不了鈎,但未來50年兩國離不開競爭與對抗

第一個D,Decoupling脫鈎。早在2018年,我也是在這個場合,就明確預測中美關係已經走上了不歸路。這麼大膽地作出這樣的預測,當時應該是鳳毛麟角。 2018年我說這話的時候,很多人並不相信這是現實,但是現在大家已經看到,這不僅是現實,而且從歷史維度來看的話,中美之間的競爭趨勢,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

我以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作為一個歷史維度來觀察中美關係。為什麼?尼克遜是在1972年訪問中國。從1972年到2022年,也就是到去年上海封城,剛好走過了50年的時間,中美關係的走勢雖然呈現上下波動,但總體趨勢是向上的。未來的50年,不管中美關係如何改善,但總的趨勢是向下的。

其實中美關係從2017、18年就開始走下坡路,但那時還殘留有希望。到了2022年,基本有了非常清楚的結局:美國已經將中國視為最具競爭力的對手。美國為保證自己在高科技領域永遠遙遙領先,是不允許中國超越它的,這點非常明確。美國不能過度依賴中國,中國也感受到了美國的包圍圈。

美國不能過度依賴中國,中國也感受到了美國的包圍圈。(Shutterstock)
美國不能過度依賴中國,中國也感受到了美國的包圍圈。(Shutterstock)

這幾天我看到一個視頻,大家可能也留意到。成都市的周邊要退林還耕,未來在成都周圍推開房子的窗戶,窗外看到的不再是樹,而是麥浪,是水稻。我不知道這個視頻內容的準確性,但成都為什麼這麼做?

美烏原是中國大糧倉,疫情後40年互信再難持續

我們近來不斷地提到糧食危機,為什麼?以前美國是我們的「大糧倉」,烏克蘭是我們的「大糧倉」。但俄烏戰爭之後,俄羅斯受到制裁,中國愈來愈意識到自力更生的必要性。也就是說,在冷戰結束以後,40年全球化的過程裏,已經慢慢形成全球互相依存的關係,這就是高度信任,但經過此次疫情,大家覺得這已經不可能持續。雙方都不再依賴對方,美國不敢依賴中國,中國也不敢依賴美國。歐洲也要減低對中國的依賴,叫Derisk。這是全球的新趨勢,不可逆轉。

從2022年開始的50年,會是怎樣的情況?我們都知道「2025年中國製造」、「2035年中國標準」等戰略,希望能夠坎旦趕超全球,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取得領先,並製定相關標準。過去不少人和機構都曾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GDP可以超過美國。現在看來,2030年赶超美國已經不太可能。這場競爭從歷史的維度來看,有可能延續至少50年。

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花了多長時間?其實早在19世紀末,英國的GDP總量已經被美國超過了,從19世紀末開始一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美國才真正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超強。這是在美國的GDP總量已超過英國差不多半個世紀之後才發生的,但我們目前的經濟總量還沒有超過美國。未來的50年是中美較量,中美關係發生競爭和對抗的50年,這比美英之間的第一大國跟第二大國地位轉變所產生的對抗要劇烈得多。所有過去我們所說的穩定中美關係的因素都不復存在了。未來的10年至15年,將是更加激烈的對抗。

俄羅斯受到制裁,中國愈來愈意識到自力更生的必要性。(Shutterstock)
俄羅斯受到制裁,中國愈來愈意識到自力更生的必要性。(Shutterstock)

歐洲與俄羅斯經貿重創,中美經貿紐帶緊密脫鈎不易

但中美之間會脫鈎嗎?講了半天脫鈎,大家是否意識到,其實現在脫鈎最嚴重的並不是中美之間,而是歐洲諸國跟俄羅斯之間。因為俄烏戰爭,基本讓歐盟跟俄羅斯之間的經貿關係受到了重創。俄羅斯跟歐洲和美國之間真的是脫鈎了,這是因為俄羅斯跟歐洲和美國之間的經濟紐帶非常脆弱。與此不同的是,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經貿紐帶很緊密,即便是在疫情期間,中美的貿易往來也是呈上升趨勢的。

當然,從2023年開始,中美貿易關係開始發生變化,而且不樂觀。但從亞太地區與中美經濟關係更大的角度,而非單獨聚焦中美貿易去做分析,才可以更好地解讀中美是否可能脫鈎。也就是說在這種競爭與對抗中,美國與東亞、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之間的經濟聯繫,會受到多大的影響?中國與東亞、東南亞之間的經濟關係會受到何種牽連?

俄羅斯跟歐洲和美國之間真的是脫鈎了。(Shutterstock)
俄羅斯跟歐洲和美國之間真的是脫鈎了。(Shutterstock)

中國與亞非拉國家貿易增,最終也會出口到美國

美國現在強調friendly offshoring (友好離岸外包),美國要將製造業吸引回美國和周邊的國家,或者與它友好的國家。很明顯,當美國跟中國的貿易量開始下降的時候,美國跟加拿大與墨西哥的貿易量大幅度上升,去年上升30%,與此同時,美國與越南、孟加拉等這些亞洲國家的貿易量也漲了80%。這說明什麼?說明美國企業確實已經開始離開中國,搬到了東南亞、墨西哥、加拿大,甚至回流到美國。

但中國在全球供應鍊和經濟紐帶中依舊擁有巨大的優勢。第一個優勢是Production Network,中國是亞洲最重要的生產和製造樞紐,沒有中國的零部件,特別是在電子行業,全球各國的企業都會受到影響。即便Apple現在想搬到越南和印度,它依然無法離開中國。中美之間的脫鈎,並不簡單和容易。

今年前幾個月,中國與東南亞、非洲、中東、甚至拉丁美洲的貿易量都在增長。中美之間的貿易有可能發生變化,但中國跟其他地區之間的貿易會增長,最終也會出口到美國。所以從整個地區的角度來講,貿易增長的趨勢是沒有變化的。

這就是第二個優勢, 中國是Trade Hub貿易樞紐。那麼中國在這個過程當中要思考,應該怎麼辦?中美關係受到影響,中美貿易受到衝擊,中國要有定力持續開放與改革,確保中國作為亞洲乃至全球的貿易與生產中樞的地位不會受到動搖。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微信公眾號,本社獲授權轉載

Decoupling, Deglobalization and Dedollarization(脫鈎、逆全球化和去美元化)3-1

劉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