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幸與一聚日本研究的畢業同學到貴州探訪侗族試圖尋找日本文化的足跡。在此,我不打算將此定為尋找日本人起源之旅。一直以來,日本人的起源有着很多不同的議論,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一直被認定為天照大神的後代,及後亦有不少史學家提出日本人的祖先是來自中國、朝鮮、蒙古等等不同的研究。在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教授鳥越憲三郎更發表了「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的說法。要為日本尋根,相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然而,香港中文大學的吳偉明教授於2012年編撰的論文集《在日本尋找中國》通過多角度的切入,探討近代中日兩國是如何在彼此身上尋找、塑造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內容啟發了我們今次到侗族嘗試「在侗鄉尋找日本」的可能性。
侗族與日本文化的呼應
侗族是在中國,人口只有300萬的少數民族,主要聚集於中國東西南部貴州、廣西和湖南三省交界的山區。2012年4月日本大阪大學就有8名學生不遠千裏到訪侗鄉,對侗文化進行為其3天的考察,親身體驗侗族文化。另外,法國漢學家安妮.居里安教授(Annie Bergeret CURIEN)於2016年亦出版了《在扁擔中 — 侗鄉傳承意識和神話故事》,此書透過侗族人協助將有關自然、祖先崇拜、文化傳承等等的侗族神話故事以及歌謠展示給讀者,令人反思此文化的精神意義及文化特質。日本列島分散,文化也有從南北兩路引入之說。今次,很難得我們亦是第一隊深入探訪侗寨的香港研究者。本着「在侗鄉尋找日本文化」的目標,今次旅程確實發現侗族跟日本文化有着不少類近之處。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樹、巨石、水井、橋樑均為其崇拜的對象。這與日本神道教大有相同之處。日本神道教是日本人的傳統宗教,對自然祟拜,從自然境物到傳統神話,當中令人敬畏以及崇拜的均可視為神。侗族人生活簡樸,侗族村落均為木質結構建築,侗寨結構一般必有鼓樓和風雨橋,鼓樓是侗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是集會議事的場所,又是娛樂休閑、集體活動的中心。要互傳消息、講述神話故事、唱大歌、演侗戲,就算是閑聊均可在此進行。另外,由於侗族村落的房屋均為木質結構的關係,從外形上跟日本的一些建築物極為類似。如,奈良信州木曽路「井宿」、飛騨高山「棚田と板倉の里 種蔵」等等。
相隔千里 同食飯糰
再以食文化為例,日本人及侗族用手進食主食的飲食習慣亦有異曲同功之妙。侗族人習慣以糯米為主食,製成糯米飯後用手捏成飯團進食,更會用糯米釀成的甜米酒。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主張以農業作為立國基礎的思想或運動。日本人更稱之為「農本主義」。在日本,進食主食的時候雖然一般用筷子,然而如果是飯團又或是壽司的話,日本人認為用手進食是較為合禮儀的。最有趣的是,日本人也非常喜愛將白米釀成甜米酒,稱之為「甘酒」。由於侗族人以農耕為主業,侗寨亦依山而建,他們在梯田、在河流邊開辟水稻田,由於交通極為不便,長期與外界隔絕造成封閉狀態,侗族人幾乎是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這增加了侗族的神秘感,它為何會跟日本文化以至東南亞文化為何如此類近呢?
另外,侗族沒有文字,只有語言。今次更有一個有突破性的發現。透過觀賞侗戲,竟發現原來侗語有可能跟日語、韓語、蒙古語一樣都是源於阿爾泰語系(Altaic Language)。雖然現今學術主流派對阿爾泰語系語言的存在價值有着不同的爭議。然而,侗語的句子排列以SOV為主,也就是說,在一般的句子當中,主語在前,謂語在後,賓語在中間。又或者是後置詞的使用等等。這種巧合,不就是為日本尋根又翻開了新的一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