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60年來,華懋集團和香港一起成長,並肩同行。由早年的化工原料生意,到1960年開展的地產業務,華懋集團和香港一起經歷了高低起跌。該集團的工業大廈伴隨了本地工業的興衰;遍布全港的多個住宅項目,經歷了戰後的人口膨脹,以及對房屋的殷切需求;寫字樓、商場和酒店,亦見證了香港經濟騰飛、百業興旺帶來的機遇。藉華懋60周年誌慶,與社會各界人士回顧過去,展望將來。
新市鎮發展背景
早於1938年,房屋委員會秘書奧雲(W. H. Owen)提出在新界地區「開拓新市鎮」的構想,以疏導舊市區擁擠的人口。 戰後香港重光,英國城市規劃專家亞柏康比(Patrick Abercrombie)於1948年提出相近的概念,建議綜合均衡發展九龍近郊及荃灣以至醉酒灣等新界地區。 隨著房屋短缺問題加劇,政府工務司署先後於1947年及1953年成立城市設計組(Town Planning Office)及於地政測量處(Crown Lands and Surveys Office)增設設計科(Town Planning Branch),著手研究城市規劃及市區未來發展草圖 ;而於1973年成立的新界拓展署更專門統籌新界發展,落實新市鎮發展計劃 。
1954年,政府選址觀塘作為新市鎮發展試點(當時稱為衛星城市),繼而大力開拓荃灣(包括葵涌及青衣)、沙田及青山(屯門);1972年港督麥理浩宣佈「十年建屋計劃」,除了上述第一代新市鎮外,大埔、粉嶺/上水及元朗獲納入為第二代新市鎮;至1980年代開始發展的第三代新市鎮則包括將軍澳、天水圍,馬鞍山及東涌。 政府致力以「自給自足」及「均衡發展」兩大目標為發展願景,期望能提供完備設施以滿足區内居民需要,鼓勵多元化經濟活動,最終使新市鎮成為一個能獨立發展的社區。
率先進駐新市鎮
1960至1970年代間,華懋集團預見新市鎮策略地段的發展潛力,積極在觀塘和荃灣中心區,以及毗鄰地帶的慈雲山及葵涌大量興建單幢式分層住宅大廈。觀塘康寧大廈於1963年落成,是華懋集團最早買入的地皮之一 ;其售樓書上明言:「香港政府正式公佈:發展該區為東九龍商業中心……本公司為適應需求,遂有建設康寧大廈之舉。」 此外,華懋集團亦嚴選旺中帶靜的宜居地段,例如在臨近觀塘的慈雲山興建鳳凰新村 。短短十年間,華懋集團在觀塘和慈雲山林立的物業達十餘座之多。
同時,華懋集團亦看好當時規劃發展的最龐大的新市鎮──荃灣及葵涌。隨著荔枝角大橋、葵涌道及葵涌貨櫃碼頭相繼落成啟用,葵涌不但成為香港貨櫃運輸的中心,而且是遠東轉運的集散點。華懋集團相信「跟著地區的發展,物業必然日日增值」,對荃灣及葵涌兩區的交通基建帶來的商業機遇及升值潛能投下極大信心。 從1960年代末起,華懋集團著力發展荃灣及葵涌,大量興建樓高20層、附設電梯及商舖的單幢式分層大廈 ,為市民提供多樣的住宅選擇 。
積極收購換地權益書
政府早期要開闢新界,需向業權人徵收大量土地。為減低現金支出及避免官民磨擦,政府於1960年1月至1983年3月期間 ,發行「交換土地所有權憑證」,亦稱「換地權益書」,容許持有人換取其後開發的土地 ,作為現金補償以外的收地方法。權益書分為「甲種」和「乙種」(英文稱為Letter A和Letter B),換地比率分別為建築地一比一及新界農地五比二 ;權益書沒有轉讓限制,價值依市場浮動 。華懋集團洞悉權益書的升值先機,於1960年代大手購入農地以換取乙種換地權益書,成為當時最早投資於權益書的地產商之一。 其後於1970年代末開始以乙種權益書換取新界土地,進軍沙田、馬鞍山、粉嶺及上水等新市鎮,興建更多住宅。
創建自給自足的大型屋苑
華懋集團深明獅子山隧道等基建的落成會帶動新市鎮發展,於1970年代積極向政府投得大量沙田及火炭地皮 ,又以乙種權益書換取土地;至1980年代末在沙田新市鎮興建多個大型屋苑,包括好運中心、富豪花園、希爾頓中心、碧濤花園等 ,成為區内最大發展商之一。另外,集團亦陸續在新界各區發展不同的項目,例如火炭碧霞花園、青龍頭豪景花園、大圍金獅花園、上水名都及粉嶺名都等物業 。在此期間,華懋集團旗下的屋苑大多是大型綜合發展項目,備有各類設施及商場,當中碧霞花園和富豪花園更設有住客會所俱樂部及多元戶外康樂設備,包括健身室、游泳池、壁球場、網球場、桑拿浴等康樂設施, 致力滿足住客的起居飲食及娛樂需求。
於1983年入伙的沙田好運中心為華懋集團首批大型商住項目之一,坐落於沙田新市鎮中心最繁華的第七區,毗鄰政府機關、市中心公園、寫字樓、學校、街市及高級酒店 ,提供8座樓高20層的住宅大廈。地庫至三樓為商場及停車場,商場内備有超級市場、餐廳、銀行等,並以行人天橋接駁火車站及巴士總站;四樓用作花園、遊樂場及住客休憩空間,為居民提供均衡的設備,以達到自給自足 。另外,集團銳意建立多元化商場,把空間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商舖,透過出售及租賃方式招徠商戶,開設文具店、時裝店、精品店、桌球中心及藥材店等,以照顧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於1985年落成的希爾頓中心商場亦沿用相同模式運作。 1992年入伙的上水名都商場早已獲得麥當勞和大家樂等連鎖集團分店的垂青;其後引入美國冒險樂園在商場內開設首間分店,結果大受歡迎,樂園繼而在粉嶺名都商場、沙田好運中心,以及集團於上水及觀塘旗下各物業開設分店;成為家傳戶曉的遊戲品牌。
隨著當時香港最長公路—屯門公路第一期於1978年正式通車,華懋集團在荃灣新市鎮最西端的青龍頭亦開展集團於1980年代最大型的住宅項目—豪景花園。 該項目提供28座面積由500呎至1,700呎、不同間隔大小的單位,於1986年正式推出市場,後於1990年代因經濟低迷而暫停,期間見證了香港樓市及經濟的起伏發展。 豪景花園英文取名Hong Kong Garden,並以心形作為花園標誌圖案,其售樓書亦印有「我們愛香港」字樣 ,足見華懋集團對香港發展前景的肯定,決心和香港同步跨過後過渡期。事實上,華懋集團在香港回歸前後一直大力注入資金發展本地房地產事業,對香港未來前景充滿信心。
延伸閱讀:
從化工到地產:華懋集團的早期發展(系列六之一)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p=178402
與經濟騰飛:華懋集團的工商物業發展(系列六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