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者協會5月於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舉辦「高校.科創.灣區──大時代的角色與挑戰」研討會。主禮嘉賓致辭,說明粵港澳大灣區是時代發展的一項重大計劃。本篇報道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教授、華為公司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董事及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教授的主題演講內容,包括粵港澳三地要多加善用之處、預計面對之挑戰,以及高校及企業將如何合作等。
善用社會環境 保持現有優勢
徐揚生教授在會上提及良好的國際化環境,以及足夠大的經濟發展平台,會是發展大灣區的主要條件。香港作為成熟的公民社會,法制健全,專業化程度高;而深圳同樣作為年輕的移民城市,憑高科技和創新產業的發展,縱然城市面積比上海、成都少,依然GDP佔全國第三之席位;兩地都具備上述條件,這大戰略將會邁向成功,成為國家發展一大助力。面對文化背景、體制和價值觀的差異,以至處理社會的包容性等之問題,打破機制及以創造力解決問題將會是可取之策略。
史維教授補充若一直按現時香港營運大學的手法經營,能預見的前景會有限,若要保持現有優勢,必須作出一些改變。大灣區辦校便是轉型的契機。陳十一教授認為可以從向港澳學習的經驗中,探索並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有大學制度,包括創新治理體系、創新人事管理、創新培養模式及創新科研制度。
徐文偉表示,歷史、人口、經商等因素都是大灣區的優勢。香港有享譽全球的大學,教育業之興盛能為大灣區培養頂尖人才,使得大灣區也會成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灣區。
全球創新領航 積極面對挑戰
徐揚生教授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際上從未出現的灣區,故可多研究歐盟的做法,並從中參考其經驗;亦可以留意港珠澳大橋的實行情況。通車後,三地發展也隨着轉變,對於大灣區也同樣,我們不能只看物理反應,也要看化學反應。
徐文偉在會上分享華為公司現今所面對的問題。眾人以為華為公司是靠抄襲才有今天的成就,但實際上所靠的是按市場環境而做的技術和工程創新。30年前,華為公司並沒有足夠資金、人才、技術,卻在1991年始創不久,發明自家第一顆ASIC晶片,以奮鬥及自我批評精神,追求革命性技術進步和突破、每年投放3億美金持續研發,在2018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獲第五名之位,同年申請專利數亦排名全球第一,牽引行業的發展方向。這種以「開放式創新,包容式發展」的思想理念正是大灣區未來所需要的。
培養創科人才 充分把握機遇
徐揚生教授認為在大灣區辦學,不是為了培訓對香港、深圳的人才,而是未來大灣區的人才。改革開放40周年,正是「既要走出去,又要走進來」的階段,大灣區肩負制度現代化之任務,未來將需要國際化及綜合型的人才,前者在語言、視野及知識體系等的學科上有出色的表現,後者則擁有跨學科的知識與訓練,還要了解中國國情、有創新精神,定會對大灣區有所益彰。他建議進行科教合作,於高等教育、中等及職業教育、醫療教育與科技、金融科技及文化產業上通力合作,各地大學互認學分,讓這種化學反應重新為大灣區定位。
史維教授亦同意要培育學術上跨系,以至是跨院的人才。另外,他也希望眾人可以把大學想像為社會上一個有機自然的角色,堅信大學能夠參與社會事務,並以多元的方法培養人才,有利社會發展。
陳十一教授則強調大學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城市培育大學,大學又可以助城市發展。他引用Thomas Bender著作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的一句說話:「一個沒有一所重要大學的城市是一個不完整的城市」,所以希望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一個教育高地,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深圳現在正面對持續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故借助大灣區這個時代發展的機遇,向港澳成功辦學的經驗借鏡。以「新世代成長、新理念發展、新機遇探索」的想法及「創知、創新、創業」的精神,扎根深圳、中國大地,創造世界一流的大學。實際執行情況方面,南方科技大學除了與港澳及國外知名大學有共同培養博士研究生外,亦有讓本科生參與科研,並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讓同學在學術界發熱發亮。
高校企業合作 共建設大灣區
史維教授希望香港科技大學在廣州開辦的分校能夠成為一所頂尖、有動力,並能夠與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直接合作,而且讓學生從最基本的好奇心出發學習。他認為,其實大學所做的研究與實際社會上的應用之間並沒有任何界線,或是說科技的基礎研究項目必須是按實際可以運用的情況所提出。在廣州所辦的大學學科也不應與香港本校有重覆之處,要激起與願景中學術架構的交叉需要。
正如史維教授提出學術界與企業之間連結之建議,徐文偉分享華為公司採用的「大學合作、技術投資」戰略。華為公司現時透過投資創業公司營運資金,廣泛地與多所國際大學合作,既辦聯合實驗室,又為技術及研究項目提供資助,讓人才齊為科研出力、高校跟企業間可以共享成果。
「高校 · 科創 · 灣區──大時代的角色與挑戰」研討會三之一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