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香港「後疫情」復甦有妙計

近期在中美貿易戰影響之下,數以百計內地高材生未能獲得美國簽證,令他們往美國深造的計劃化為泡影。估計這情況將會持續一段時間,香港高等院校可以趁機吸納這些人才。

過去一年多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肆虐,香港也不能倖免,本地經濟及民生受到嚴重影響。由於入境需要隔離,遊客近乎絕跡香江,本地酒店、零售、飲食等行業陷入寒冬,不少企業大規模裁員,甚至乎倒閉。例如迷倒萬千年輕人的飛機師,一疫之間竟淪為「量地官」,令人沮喪。

推動大灣區居民來港消費旅遊

但隨着歐洲國家盃、美洲國家盃、東京奧運等體壇盛事接着舉辦,全球疫情有初步受控的跡象,香港經濟似乎亦緊貼大趨勢。雖然,香港還未全面通關,但市面逐漸回復熱鬧,例如今年灣仔書展人頭湧湧,入場大排長龍便是很好的復甦先兆;又例如大型商場於周末客似雲來,商店生意差不多已回復去年的六、七成。與去年相比這現象的確令人興奮。

然而,香港是國際旅遊之都,缺乏了遊客的香港,零售、餐飲服務業還是生氣不足,而且經濟難以回復疫前的常態。因此,香港政府應該趁勢,促進本地「後疫情」經濟復甦。歸根究柢,政府首先要想辦法吸引多些遊客來港,拉動經濟,特別是近水樓台從大灣區內吸引其他十個城市的市民訪港消費。

政府可以透過公眾媒體(例如香港電台)大力進行國內外宣傳,讓全球經濟體(特別是大灣區城市)了解到香港是一個安全(政治及疫情已受控)暨健康及充滿活力的國際化大都會。再者,讓國內外市民知道香港的門常開,歡迎他們一如疫情之前般來港旅遊、經商、生活、消費。

其中一個建議的做法是透過重振香港音樂文化。借鑑近期本地電視台成功舉辦的歌唱比賽節目,在大灣區內獲得頗高收視率。政府可以鼓勵媒體公司組織具香港特色的大型國際化娱樂活動(例如大灣區粵語流行曲歌唱比賽),吸引國內外市民(及全世界華人)來港參與或支持,並且鼓勵他們在香港開心消費。

高等院校趁機吸納內地高材生

在大灣區規劃中,香港定位為「國際創科中心」。要達到這目標科技人才尤其重要,近期在中美貿易戰影響之下,數以百計內地高材生未能獲得美國簽證,令他們往美國深造的計劃化為泡影。估計這情況將會持續一段時間,香港高等院校可以趁機吸納這些人才。

在獎學金方面,政府已設有豐富的「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然而大學需要加大力度,主動出擊,遊說更多人才來港升學深造。香港於「2022年QS世界大學排名榜」中,有五所大學名列百名之內,與外國大學比較不遑多讓,的確是內地學生的很好選擇。為加大吸納國際科技人才力度,政府可以考慮額外撥款成立「科創人才獵頭資助計劃」。

另外,香港是大灣區的金融中心。中央政府正積極推動有秩序和健康的數碼經濟發展,過去一年屢次以反壟斷、維護數碼安全等法規嚴厲懲罰多間科網巨企,多間公司在美紐交所上市的計劃亦因此而被擱置。在這困境之下,來港上市進行國際化融資必然是它們的另一出路。政府可以考慮主動聯絡這些公司,向它們推廣香港融資的優勢,吸引它們來港上市。

最後,適逢政府正就2021年《施政報告》進行公開諮詢,筆者認為新《施政報告》應多關注香港疫後重建,並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促進本士經濟。就此,筆者建議政府可以採納本文提出的意見及建議。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