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將迎巨變?兩國大灣區合作可成發展新亮點

這一切,如同國家領導人對紐森說的:「中美關係發展到今天,成果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中國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美要告別零和博弈,理應從更高戰略角度和更遠政治視野來思考中美關係。

10月25日,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紐森。在中美關係呈現止跌企穩積極勢頭的關鍵時刻,紐森在華所獲的超高規格接待,備受中美兩國和國際社會關注。次日即將赴美訪問的王毅外長,也與其進行了閉門會議。

作為四年來首位訪華的美國州長,紐森此前就確定了本次訪問將以氣候政策為主,輔以旅遊、經濟領域的合作,避免觸碰中美敏感事務。一周時間,其行程遍及香港以及內地經濟實力最強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被外界視為「夯實基礎、開闢未來」的中美關係破冰之旅,訪問成果也將對美國其他州產生示範效應。由此,中美關係能否迎來轉折與巨變?

中美在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雙方完全可以加強這方面合作,將其打造成中美關係發展新亮點。(Shutterstock)
中美在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雙方完全可以加強這方面合作,將其打造成中美關係發展新亮點。(Shutterstock)

中美亟需新話題做「潤滑劑」

過往幾年,中美關係連連觸底。從今年初以來,美國派遣一連串高級官員訪問中國,一面尋求兩國對話與合作,一面小動作連連。就連王毅外長接受美國邀請的十月底訪美,也突獲頂格待遇。當中固然有2023年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俄烏戰爭,美國兩黨混打、黨爭群鬥,以及夾雜着巴以衝突這個或會影響未來國際格局走向的黑天鵝事件等影響,但中美關係究竟有無可能隨着近期的中美會晤、加州APEC峰會,在一些全球性問題上達成新的共識,從而重回健康穩定軌道?整個世界都在不斷地猜測並期待着。

國家領導人在會見紐森時表示,中美在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雙方完全可以加強這方面合作,將其打造成中美關係發展新亮點。我以為,在兩國關係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的時候,把目光投向「潛力」,或者在一些經濟貿易領域深化合作,尋求一些新的話題作為兩國關係新的潤滑劑,例如中美大灣區合作,就是打破膠著,實現兩國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大好事。

借鑒鄧小平智慧

然而中美兩國是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經濟總量超過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總數佔世界近四分之一、雙邊貿易額約佔世界五分之一,雙方利益交融十分緊密。彼此之間牽一髮而動全身,每一個小動作都可能帶來異常深遠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借鑒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鄧公的智慧。1980年前後,為落實改革開放政策,深圳、珠海等一批經濟特區作為先鋒相繼成立。特區內實施相對寬松的經濟政策,一是便利境外投資者,二是在風險不明情況下建立一道「防火牆」,將改革開放出現的問題控制在試點城市內,防止擴散至全國。多年的悉心經營,經濟特區最終取得巨大成功,改革經驗也得以逐漸推廣至全國各地。

再看東岸的紐約灣區,曼哈頓固然是全球金融中心,而周邊的皇后區、布魯克林區在服裝業和印刷業等均是全美首位。(Shutterstock)
再看東岸的紐約灣區,曼哈頓固然是全球金融中心,而周邊的皇后區、布魯克林區在服裝業和印刷業等均是全美首位。(Shutterstock)

跳出「國與國」博弈思維 中美大灣區合作

我曾在早年擔任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長時,於2004年在香港舉辦的第二屆亞洲文化合作論壇中講道:「下個世紀的競爭不是產品與產品的競爭,而是文化體系與文化體系的競爭;不再是國家與國家的競爭,而是區域市場與區域市場的競爭。因此,城市與城市之間,一定要組建城市群的區域聯盟,從而互補優勢,發揮更大創意經濟力量。」

我們在討論深化中美經貿合作時,不妨跳出「國與國」層面的博弈思維。與其在民族國家的傳統地緣政治模式下徘徊打轉兒,不如在區域和地方層面採取地緣經濟的聯合突破。例如,以「城區與城區」對接方式先做一些試點工程,引領更高維度的全球化合作來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在中美兩國各劃一塊區域,賦予兩個區域之間更大的經濟自主,在法律法規、資訊流通、企業註冊以至銀行服務等領域,實施先行先試互惠措施,促進兩個區域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又能控制好風險,不至於讓新的問題延伸或擴大至影響整個國家。

最有潛質擔當試點的區域,莫過於兩國大灣區之間的合作。「大灣區」是一個高度發展而又分工仔細和協同效應的城市群及生活圈。目前世界公認的大灣區,只有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是第四個。

大灣區是一個分工有序的有機體,區域城市群有完整產業鏈及便捷的生活圈,能夠最大程度發揮經濟協同效應。例如美國西岸的三藩市灣區,西側的三藩市當然是灣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東側的奧克蘭是製造業基地;南側的聖荷西與矽谷則是高科技產業基地;北灣提供優美的居住配套。再看東岸的紐約灣區,曼哈頓固然是全球金融中心,而周邊的皇后區、布魯克林區在服裝業和印刷業等均是全美首位,機器製造、石化產品以至食品加工也佔有重要地位。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高度市場化,並具有一國兩制的獨特政策優勢。(Shutterstock)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高度市場化,並具有一國兩制的獨特政策優勢。(Shutterstock)

粵港澳大灣區 一個新的世界級灣區

中國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境內廣州、東莞和中山等7個城市,以及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再加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是最靈活、最具競爭性的行政及經濟組合和世界級貿易區。廣東不單是中國改革先鋒,且外商投資及與外國合作歷史悠久,還是「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更重要的是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很強的互補優勢,例如香港的國際金融市場,澳門的休閒旅遊資源,廣州的院校研究人才,深圳的創新科技產業等。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高度市場化,並具有一國兩制的獨特政策優勢。截至目前,它相當於世界第三大貿易經濟體,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和德國。區域內還有三個自由貿易區——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以及五個國際機場和三個世界領先的海港。根據相關數據,儘管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間遭受到了種種發展阻礙,粵港澳大灣區GDP仍然比2019年的1.65萬億美元實現了25%的增長,2022年的GDP總量已突破13萬億人民幣,預計到202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GDP有望超越東京灣區,位列世界四大灣區之首。

換句話說,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及世界發展最快的城市群,完全有潛力成為中美區域合作項目的先驅。

中國不如繞過表面的彎彎繞,和加州直接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和三藩市灣區的聯動,想必絕對轟動全球。(Shutterstock)
中國不如繞過表面的彎彎繞,和加州直接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和三藩市灣區的聯動,想必絕對轟動全球。(Shutterstock)

從更遠視野思考未來中美關係

當今,不少國際難題都是依照從小而大、先易後難、局部帶動整體的路徑。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美大灣區的合作,可為兩國政治外交預留更大空間,也可成為中美關係新的潤滑劑、保險絲和減震器,吸收兩國在貿易、南海、台灣、網絡安全博弈等方面的摩擦震蕩,為雙邊關係注入正能量。

這一切,如同國家領導人對紐森說的:「中美關係發展到今天,成果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中國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美要告別零和博弈,理應從更高戰略角度和更遠政治視野,來思考未來50年中美關係。中國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三藩市灣區的經濟合作,也許就是一個不錯的起點,甚至是破冰的亮點!APEC峰會召開在即,麾下四分五裂的拜登總統,剛剛又被奧巴馬割席,若與中國仍然還是只談不見共識成果,日子想必更加不好過。畢竟民主黨的明日之星紐森都來了,中國不如繞過表面的彎彎繞,和加州直接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和三藩市灣區的聯動,想必絕對轟動全球。

所謂「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

機會,永遠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原刊於今日頭條,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