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戰爭贏家輸家是誰?

今次戰爭中,誰是輸家,誰是贏家?輸的永遠是慘受戰火蹂躪的人民,以巴兩邊都傷亡慘重,如以軍攻入加沙,更多平民必將受害,最後哈馬斯亦很有可能被殲滅。

上周剛討論美國長債利率急升, 10 年債息曾升至4.88 厘, 30 年債息更升穿5厘。如10年債息繼續不停上升,逐漸迫近 Jamie Dimon警告的7厘,足以引發股災,甚至全球金融危機。解鈴還需繫鈴人,如要利率回落,必須解決兩個問題。首要是大幅削減財赤,即控制支出和增加稅收。第二就是減少兩黨政治分歧,不可隨便以恐嚇停擺政府或耍賴不還債等流氓手段,企圖達到某些政治目的。但這些都是極難解決的根本問題,短期內不可能做到,所以我指出一個常見的短期有效方法:在世界某地方出現政治或經濟危機,分散傳媒注意力,同時吸引投資者再次買入傳統被認為是避難資產的美債。

我不是先知,但想不到不用一星期,已爆發出哈馬斯大規模突襲以色列,更導致全面戰爭!我絕非明示暗示美國是今次事件的幕後策劃者(美國的長期中東政策當然需負部分責任),但世事往往就是這麼巧合,亦確已達到我預期的市場效果,美10 年債息已回落至約4.55 厘,美股更急速反彈了不少,標指重上4400點。

這場戰爭又是一次塗炭生靈的嚴重人道災難。(亞新社)
這場戰爭又是一次塗炭生靈的嚴重人道災難。(亞新社)

以巴戰爭的一些影響

這場戰爭又是一次塗炭生靈的嚴重人道災難。近日全球已有極多相關討論,我非軍事專家,所以不會詳細分析雙方的軍事策略。我是一個和平愛好者,當然必須譴責屠殺婦孺老人等平民百姓的暴行,但亦不會過度糾纏於永無答案、誰是誰非的道德討論。我將以一個較宏觀角度分析一下這場戰爭對世界各方面的一些影響。

我的第一個觀察是歷史真的很重要,而且有極深遠影響,所以不可只看最近幾天甚至幾年發生的事情,就對事情下定論。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其實他們同屬Semites 種族,亦都自認是 Abraham 後裔)的紛爭,可追溯到遠古2000 年前,連伊斯蘭教都未出現的時候。但不用拉得太遠,近代巴勒斯坦地區的紛爭,最主要是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一戰後多個帝國崩潰了,不止奥匈帝國,連Ottoman 都被解體,經1920 年League of Nations 通過的Mandate for Palestine ,接手託管此地區的是英國。英國在1917 年更宣布過一個Balfour Declaration ,承諾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二戰中,近600萬猶太人慘被納粹德國屠殺,所以二戰後英美等國家更加支持兌現重建猶太人國土的承諾。

英國答應在1948 年撤出,但留下來的計劃充滿漏洞,更重施在印度玩的Partition故技,把一片細小土地幻想分割為三個地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和一個由國際託管的耶路撒冷。這個計劃的後果比分割印度更差,由以色列宣布獨立的第一天(巴勒斯坦來不及宣布獨立),幾乎所有鄰近阿拉伯國家已馬上對以色列宣戰。從此斷斷續續,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打了五六場激烈但通常較短暫的戰爭。以色列人本身戰鬥力和意志已很強,加上美國和西方長期軍事援助,幾乎每場仗都取得勝利,反而擴大了國土(例如西岸就是從約旦搶過來的),而巴勒斯坦人更慘,從未得到過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立國家。

現在承認巴勒斯坦地位的國家超過130個,但為何仍未能成為正式聯合國成員?原因是未能得到安理會一致贊成通過。G20國家中,支持所謂"two-state solution"的有9 個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南非、巴西和印度等BRICS國家,而反對的包括G7,再加澳洲、韓國和墨西哥等親密盟友,陣營夠分明未?為何英美等國竟不支持自己最初搞出來的partition計劃?最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所謂以色列的安全問題。至今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都已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地位,連管理部分西岸的Palestinian Authority,都已放棄摧毁以色列的目標,但掌管加沙的哈馬斯政府,就仍未放棄此不切實際的夢想。還有更重要的是伊朗(並非阿拉伯國家),仍未承認以色列的存在權利。

第二個亦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細小的以色列,怎會輕易放棄難得辛苦從多場戰爭中奪得的土地,和逐漸蠶食西岸的數百個settlements。因此即使經歷數十年的以巴兩方談判,都仍未能達到共識。不用說什麼"two-state solution",或更天方夜譚的"one-state"、"three-state"解決方案,現實結果是最差最差的"no-state nonsolution"。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地位和得到的待遇,比從前南非apartheid 政策下的黑人更差,活在以色列地區內的被歧視,活在西岸的被以軍鐵腕管治,加沙更是一個從2005 年開始被以色列和埃及封鎖起來的"open air prison"。以色列是一個科技進步的發達國家,人均收入超過5萬美元,加沙的人均收入不到900美元!

如果民意就是一切,再加上歷史和國際法都站在巴勒斯坦人一邊,美英等國家早應該扶助巴勒斯坦立國。
如果民意就是一切,再加上歷史和國際法都站在巴勒斯坦人一邊,美英等國家早應該扶助巴勒斯坦立國。

兩個民主國家不會打仗屬謬誤

先岔開話題一下,讓我指出兩個有關民主,普遍被誤解的觀察:第一個民主神話是「兩個民主國家是不會打仗的」。對不起,今次戰爭就是個反證(最初納粹也是民選的),加沙的哈馬斯政府是在2006 年民選出來的。雖然之後未有再選舉,但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的加沙巴勒斯坦人,至今都仍支持哈馬斯。

第二個謬誤就是只要有所謂民意支持,就可漠視歷史、法律和國際條約,某個地區就可尋求獨立和為所欲為。最好例子就是台灣問題,西方傳媒不停渲染台灣人心走向獨立,不用再管拖了70 多年的「過時」歷史和國際法。以巴問題也同樣拖了70 多年,兩者都可說是二戰甚至更早歷史遺留下來的"unfinished business"(未完成事情)。

如果民意就是一切,再加上歷史和國際法都站在巴勒斯坦人一邊,美英等國家早應該扶助巴勒斯坦立國。近兩年的俄烏戰爭,西方譴責俄羅斯入侵(確需負上最大責任)是正確的,但宣稱不可接受二戰後再出現侵佔鄰國土地,表現出誇張的驚訝就是假天真。對比以巴和台灣問題拖延了70 多年,蘇聯解體30多年,再生事端,有何出奇?雖然蘇聯解體有法律依歸,但回看數百年的歐洲歷史,連綿不絕的戰爭,驅使國界不斷改變和移動才是常態,為何二戰突然變成一條神聖的歷史分界線?

幾可肯定的是未來數周,戰爭的傷亡人數將繼續上升,尤其巴方,估計數萬人的死亡是避免不了的。(亞新社)
幾可肯定的是未來數周,戰爭的傷亡人數將繼續上升,尤其巴方,估計數萬人的死亡是避免不了的。(亞新社)

有民意支持 不代表可漠視國際條約

往前望,事情將怎樣發展?在 "fog of war"(戰爭霧霾)中,任何預測都可以出錯,但表面看來以巴雙方軍力如此懸殊,以軍應可達到完全消滅哈馬斯武裝力量的目的,問題只是時間和所需付出的代價。

有人指出,哈馬斯脅持了過百人質,或將令到以軍行動畏首畏尾,阻礙進度。數年前,以色列曾願意以過千名巴裔囚犯來交換一名士兵,餘此類推,今次哈馬斯豈非可要求以色列所有數以萬計巴裔囚犯來作交換?但不要忘記,從前的PLO(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也不停採取恐襲行動,例如最有名的1972 年慕尼黑奧運襲擊,和1976 年在烏干達城市Entebbe的劫機事件,兩次以色列都決定不談判不妥協,寧願採取「拯救人質」的突襲行動,結果導致部分人質傷亡。今次被以方形容為等同「偷襲珍珠港加911」的歷史災難,我不認為以色列有興趣和耐性與哈馬斯談判。幾可肯定的是未來數周,戰爭的傷亡人數將繼續上升,尤其巴方,估計數萬人的死亡是避免不了的。

除此,據聞哈馬斯的大部分領導層包括Ismail Haniyeh,都在卡塔爾和其他海外地方,以色列極可能在這些地方甚至全球採取暗殺行動(建議看《Munich》這部電影)。未來以色列的一系列軍事和反恐行動,當然有他們的道理,亦必得到美國和西方支持,但亦將更暴露他們的雙標。

金融市場反映戰事不會擴大

我相信市場的集體智慧,雖非永遠正確,但總比我一個人聰明。以巴開戰後,周日開市的各個阿拉伯股市只微跌2%至3%,已有點奇怪。到周一,美股更只跌了半天即馬上反彈,周一美債市假期,周二美債亦快快反彈,債市危機得以短暫紓緩。最吊詭或者最有啟發性的是油市,戰爭爆發後,油價並未如期挾高至100美元,只曾微升至88 美元,但輾轉反而回落至86 美元。市場似乎在告訴我們,今次戰爭雖將導致大量以巴傷亡,但戰爭未必擴散至中東其他地區,對石油生產和運輸亦將極輕微。過去多年,其實中東局勢已有所緩和,早在1978 年,以埃已達成Camp David Accords,到了2020年,以色列與阿聯酋和巴林又達成了Abraham Accords(Jared Kushner 功不可沒)。今年中國對中東和平也有貢獻,促成了伊朗跟沙特的關係正常化。除此,本來沙特與以色列亦正在和平談判,現在暫時受阻,不少人指出這可能才是今次哈馬斯襲擊的真正目的。

最重要的是戰爭爆發後,並未見到沙特、約旦和埃及等鄰國積極介入支持哈馬斯,連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民和政府,至今都未有參與武裝行動。哈馬斯放風伊朗支持和幫手策劃今次襲擊,但伊朗否認,甚至有消息顯示他們也對今次事件感到意外。唯一加入戰團只有處於黎巴嫩的真主黨組織,向以色列發射火箭,似乎敍利亞方面也有零星炮火,但至今以色列也沒有太大反應。

中東以外,烏克蘭應為最大輸家。長貧難顧,至今大部分共和黨人已不再支持撥款給烏克蘭。(亞新社)
中東以外,烏克蘭應為最大輸家。長貧難顧,至今大部分共和黨人已不再支持撥款給烏克蘭。(亞新社)

長貧難顧 烏克蘭成大輸家

今次戰爭中,誰是輸家,誰是贏家?輸的永遠是慘受戰火蹂躪的人民,以巴兩邊都傷亡慘重,如以軍攻入加沙,更多平民必將受害,最後哈馬斯亦很有可能被殲滅。即使打贏仗,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也必然是輸家,開戰前很多人已指摘他走向專政,涉嫌藉司法改革,妨礙司法公正,令到民主倒退,連軍隊士氣也變得極低沉,今次情報失準亦或與此有關。加上他對巴勒斯坦人採取高壓手段,且不停擴展非法的西岸settlements,導致大量衝突,今年在開戰前已有200多名巴勒斯坦人被殺,是2005年以來最多。如今次戰爭中以軍太過殘暴,以色列在外交上亦將蒙受損失。全球人民意見永遠較支持弱方,俄烏戰爭中,俄羅斯是Goliath ,烏克蘭是David;以巴衝突,以色列當然是巨人,哈馬斯連David都不如。以色列經濟亦是輸家,尤其旅遊業,甚至全中東都必受最少短期影響。

中東以外,烏克蘭應為最大輸家。長貧難顧,至今大部分共和黨人已不再支持撥款給烏克蘭,上次澤連斯基去華盛頓,雖得到拜登精神上支持,但上次延長政府運作45 天的法案中,本來給予烏克蘭的60 億美元援助已被剔除。現在拜登企圖把對以色列、烏克蘭和台灣的軍事援助綑綁在一起,但估計不容易通過國會。相反俄羅斯當然是相對贏家,以色列是美國最重要盟友(猶太人在美國勢力很大),得到兩黨大力支持,馬上調派福特航母戰鬥群到中東,即使直接參戰都在所不惜。如美國減少對烏克蘭援助,俄羅斯基本上已立於不敗之地。但請留意,普京把大部分以巴戰爭責任賴在美國頭上,反而不直接批評以色列,因為俄羅斯與以色列關係本來不錯。

美國的情况較複雜,有贏的一面,但亦有損失。美國永遠最看重經濟,市場反彈上升當然是好事。另一好處是在中東局勢變差情况下,共和黨反而加快落定議長人選,似乎Steve Scalise將可在短期內獲得國會投票通過。相信繼而連在11 月中政府停擺的概率也有所下降,因為如停擺,怎可繼續支持以色列?

美國輸家肯定就是拜登,支持率跌至新低。特朗普已在說,中東維持和平,俄羅斯亦絕不會入侵烏克蘭。不管是否如此簡單不重要,但拜登既為總統,必須孭鑊是真的。外交上,美國本想繼續"Pivot to East Asia"(轉向東亞),但俄烏戰爭已拖着一條後腿,今次以巴戰爭更將拖着美國另一條後腿。希望因此美國覺悟到中國的和平崛起是罕有和值得珍惜的,更當然是無法阻擋的,因此對華政策有所改變。

俄烏戰爭已拖着美國一條後腿,今次以巴戰爭更將拖着美國另一條後腿。(亞新社)
俄烏戰爭已拖着美國一條後腿,今次以巴戰爭更將拖着美國另一條後腿。(亞新社)

美國被拖後腿 或減緩圍堵中國

印度亦可算是另一個贏家。早前全球焦點放在加拿大的暗殺指控,現在注意力已轉移到中東。印度雖支持巴勒斯坦加入聯合國,但今次第一時間出來譴責哈馬斯恐襲,因為符合印度也是被分離獨立恐怖分子襲擊的受害者論述。

中國對事件評語非常中肯, 呼籲各方克制,盡快恢復和平,更表示支持"two-state solution"。美國後腿被拖,或因此而較難再加強針對中國的圍堵政策,中國豈非成了贏家?部分正確,但40 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相對和平、意識形態和宗教等問題放得較輕的最大受惠者。但近年世界局勢日趨緊張和複雜,中國既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任何影響經濟和自由貿易的政治和軍事衝突,其實都對中國不利。中東也是「一帶一路」計劃的重要一環,戰亂怎可能對中國發展真的有利?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譚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