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需要關注的10件事

美聯儲政策。息口應已近見頂,但什麼時候開始減息,今年減多少次仍是個連聯儲局自己也不知道的難題。通脹已降至3%左右,但不知能否降回到2%目標,而我仍相信「3% is the new 2%」。

祝各位身體健康,新年快樂!今年開局似乎流年有點不利,日本接連發生天災人禍,幸好死傷不算太嚴重,尤其那架日航客機的乘客,真可算「死過翻生」;韓國反對黨領袖李在明也被意圖刺殺;以巴和俄烏戰爭仍然持續,生靈繼續被塗炭。過去兩個月超強勁的美股也開始回吐,中港股市不用提,連所謂實體經濟都有繼續放緩迹象。我沒有水晶球,但建議大家今年關注以下10件事。

(1)中國經濟。去年GDP應能達標,增長約5.3% ,大部分專家估計今年增長將放緩至4.5% 。中國經濟一向重投資、輕消費,喜用供給側政策調節供應。從前過度投資鋼鐵、光伏等行業,形成過度競爭,然後汰弱留強,最成功爭取全球市場大份額,但最後連贏家也未必賺到錢。現在中國正在電動車(EV)行業重複此策略,先突然關掉民企開發商水喉,大量資金改投到EV產業,成果有目共睹,中國EV發展神速,比亞迪銷量剛超越特斯拉,但明顯產能過剩,當然希望出口成功,能打入全球各大市場。但中國跟西方關係今非昔比,將面對各種關稅和貿易障礙,印度市場也不容易打進,其他發展中國家也要逐個看。EV生產比傳統汽車簡單很多,相信再過兩三年,印度和印尼等,也將出現大量自家品牌。

中國應採需求側政策刺激經濟

中國當然應該多採用需求側政策,刺激更可持續的消費拉動經濟發展模式。最有效方法是大幅減稅,還富於民。近日有傳聞將推出新一輪針對EV和家電的補貼和消費券計劃,希望有助抵抗通縮,支持經濟。

中國經濟一向重投資、輕消費,喜用供給側政策調節供應。從前過度投資鋼鐵、光伏等行業,形成過度競爭,然後汰弱留強,最成功爭取全球市場大份額,但最後連贏家也未必賺到錢。(Shutterstock)
中國經濟一向重投資、輕消費,喜用供給側政策調節供應。從前過度投資鋼鐵、光伏等行業,形成過度競爭,然後汰弱留強,最成功爭取全球市場大份額,但最後連贏家也未必賺到錢。(Shutterstock)

高才計劃漸見成效 需防前功盡廢

(2)香港。本港經濟愈來愈跟隨內地周期,如整個中國放緩,香港也難以獨善其身。西方仍未停止「去中國風險化」,必將繼續撤資,和企圖減少買中國貨,香港這個中間人角色實在難做。近日唯一亮點是成功吸引不少主要內地學生來港上大學,高才計劃亦吸引了大量年輕人才申請來港工作。

今年23條立法事在必行,是香港憲法責任,理所當然,但也需小心處理,避免被人借題發揮。較擔心的反而是較無聊的《榮光》一曲上訴案,已解釋多次,香港應靈活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避免傷害自己。今年美國大選年,如此案被政治化,機會雖微,但如Google被迫撤出香港,甚至如俄羅斯般被禁止使用,到時所有高才、優才等計劃,都可能前功盡廢。

台藍白配失敗實在可惜

(3)台灣選舉在即,民進黨賴清德仍然領先。今次選舉實在可惜,過去半年,美國已可算高抬貴手,較少在台灣攪局,馬英九亦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企圖拉攏藍白配,但最後仍然失敗。主要責任在柯文哲,台灣的大醫生實在太過心高氣傲,怎樣也接受不了做「阿二」。部分民調顯示民進黨領先幅度只有4%,選情仍可有變,但即使「連任」,相信兩岸仍將和平,最重要是美國分身乏術,不可能再加一條戰線。但賴清德仍將說些狠話,北京也必須作出一些反應,只希望不要分散更重要發展經濟的注意力。

特拜再戰總統寶座受關注

(4)今年是全球歷史上最多選舉的一年,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代表超過地球總人口一半以上,都有議會和領袖選舉,包括歐盟、印度、印尼、巴基斯坦、伊朗、南非、墨西哥,甚至俄羅斯,或許英國,和最重要的美國。

美國大選最有機會是兩名老人家重賽,最新民調更顯示特朗普稍為領先。但為時尚早,可以仍有很多變數。美國經濟其實真的不錯,但國民仍埋怨早兩年的高通脹,拜登的年紀也的確太大,精神和能力都備受質疑,所以黨內仍有壓力請他退位讓賢。特朗普也年屆77 ,但明顯狀態較佳,據聞近日更減肥成功,狀態更 fit。但特朗普當然亦面對多宗刑事和民事訴訟,雖未必影響他參選資格,甚至有利於共和黨內初選,但如入罪,大選時不少中間派人士或許不會支持一個罪犯。

另一條似乎更有效阻擋特朗普參與總統選舉的策略, 就是運用美國憲法的「14th Amendment」,防止任何曾參與叛亂的人參選任何公職,科羅拉多州(Colorado)、緬因州(Maine)和很多其他州份已在嘗試。最後決定權應落在最高法院,表面上共和黨委任的大法官居多,但不是全部是特朗普的人,不少共和黨人都極度討厭他,所以最高法院的決定仍是個謎。但如果最後真的用這一招擊退特朗普,他的支持者必誓不罷休,雖未至於內戰,但嚴重騷亂是肯定的。

印度今年4月才開始大選,但結果已幾無懸念。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帶領的執政印度人民黨(BJP)將再次當選總理。(Shutterstock)
印度今年4月才開始大選,但結果已幾無懸念。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帶領的執政印度人民黨(BJP)將再次當選總理。(Shutterstock)

印度在4月才開始大選,但結果已幾無懸念。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帶領的執政印度人民黨(BJP)將再次得到勝利(但席數或有減少),繼續當總理。印度已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亦是增長得最快的大國,更當然受美國支持,希望借助她來抗衡中國。但印度仍面對不少問題,包括高失業率、FDI 仍不足、製造業相對落後,和BJP 欺壓伊斯蘭和其他少數族群問題。早前更被指控在海外進行暗殺,亦損害外交形象。

俄烏加沙戰爭不幸持續

(5)不幸俄烏與加沙戰爭仍在繼續。俄烏戰已成為長期消耗戰,近日更有所升級。俄軍暫佔上風,但美國似乎不會完全放棄烏克蘭,共和黨或將以支持烏克蘭新一輪軍援,來換取增加美國南方邊境守衛經費。有傳聞普京願意和談,但烏方仍未答應。有西方傳媒勸喻烏克蘭重新改變勝利定義,接受失去國土,但換來加入歐盟(EU),專注發展經濟,情况將有點似朝鮮半島狀况。

加沙戰爭中死亡人數已超2.2 萬人,約人口1%。以色列受世人唾罵,但一如所料,幾乎無人願意出手干預,連沙特、約旦、埃及,甚至伊朗都不會參戰。真主黨(Hezbollah)在北邊也只是放幾支火箭,虛張聲勢,也門的胡塞武裝組織(Houthis)最多襲擊一些毫不相干的貨船,對船運費和保險暫有影響,但油價仍只在每桶70美元,OPEC+無意亦無法谷高油價。

這場戰爭最悲哀是連難民都沒有,以色列圍城,其他阿拉伯國家亦不願接受這些巴勒斯坦人。最佳結局是以色列盡快戰勝和佔據加沙,減少殺戮,然後只可採取高壓種族隔離(Apartheid)政策。Two state solution根本不會發生,以色列亦不會給予巴勒斯坦人,一人一票的民主,因為他們人數等同猶太人。

市場估計今年3 月即開始減息,總共將減6 次。譚新強認為太樂觀,亦即對經濟太悲觀,減3次已足夠,或從第二季開始。(Shutterstock)
市場估計今年3 月即開始減息,總共將減6 次。譚新強認為太樂觀,亦即對經濟太悲觀,減3次已足夠,或從第二季開始。(Shutterstock)

美國反猶勢力影響深遠

( 6 )猶太主義對Wokism宣戰。這兩股勢力都在美國政壇極有影響力。大量美國年輕人,尤其在高等學府如哈佛、MIT和UPenn等,都支持巴勒斯坦,甚至出現反猶太主義情况,因此極有錢的猶太主義支持者,大興問罪之師,把責任歸咎於校長。最大聲的是著名對冲基金經理兼哈佛校友Bill Ackman ,要求校長Claudine Gay辭職,本不成功,但最近Gay被揭露超過50次學術論文抄襲事件,最終被迫辭。Ackman得勢不饒人,對MIT校長 Sally Kornbluth繼續施加壓力,且要求整個哈佛校委會集體辭職,更要求解散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辦公室。

不少人認為Wokism已見頂,也未必是壞事,但猶太主義亦已受傷。即使炒掉這些校長,不等於下一代美國年輕人將繼續無上限支持以色列,這些變化對美國政治有深遠影響。

聯儲局今年減3次息已足夠

(7)美聯儲政策。息口應已近見頂,但什麼時候開始減息,今年減多少次仍是個連聯儲局自己也不知道的難題。通脹已降至3%左右,但不知能否降回到2%目標。我仍相信「3% is the new 2%」,美聯儲應接受此現實,若過度強求,反而可導致經濟衰退。市場估計今年3 月即開始減息,總共將減6 次。我認為太樂觀,亦即對經濟太悲觀,減3 次已足夠,或從第二季開始。如美國開始減息,最受惠的或將是中小企,和發展中國家。

AI需證明用途有多大

(8)AI仍是重點。今年是「Reality Check」的一年,AI需證明用途有多大,能否提升生產力。AI芯片供應肯定大幅上升,需求會否由M7訓練,擴散到inferencing應用,和其他中大型企業,才是關鍵。如要更廣泛應用,首要條件是減少Hallucination(幻覺),提升數學準確度。今年亦將有很多有關版權、私隱和「deep fake」相關訴訟。AI對各地選舉的影響,亦將是一個熱門話題。

當AI發展到AGI ,甚至ASI水平,確可構成人類存在風險,距離AGI可能只有3至5年,亦應受到更多人認真關注,不要以為只是科幻電影中的誇大情節。最恐怖之處是,即使AI仍有很多缺陷,不等於不可以非常強大,對人類構成威脅。歷史上,不少人類大魔頭也有極多人性缺陷,但仍無阻他們的嚴重暴行。

有些專家指出新冠狀病毒的出現頻率似有上升趨勢,SARS與MERS之間隔了9年,MERS與COVID之間只有7年,下一次會否只有5年,不會是今年吧?(Shutterstock)
有些專家指出新冠狀病毒的出現頻率似有上升趨勢,SARS與MERS之間隔了9年,MERS與COVID之間只有7年,下一次會否只有5年,不會是今年吧?(Shutterstock)

減碳排放需全球合作

(9)氣候變化。這個威脅仍未解決,去年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年,今年再破紀錄的機率很大。EV和太陽能似乎發展得很快,但全球碳排放量仍在上升(只有疫情高峰2020年曾下跌)。基本上必將超越1.5℃的暖化上限,只望仍有機會保住2℃。暖化效應屬非線性,很難估計此小小0.5℃改變,將導致多少動植物絕種。

發電和運輸只是碳排放一部分,工業和農業也是重要排放來源,這些方面進展就更慢。如今較現實的專家已接受超標的事實,建議計劃人類如何適應,例如遷離海邊、研發耐熱,需要較少水分的榖物,和建更高防波堤等。除此,更需考慮較極端的geo-engineering技術,例如模仿火山爆發,在stratosphere高空噴射硫磺化合物,阻擋陽光。亦有不少人研究「carbon capture」(碳捕捉)技術,但成本不菲。

如要成功,必須全球合作。西方針對中國光伏系統,和EV的關稅和貿易障礙,只會阻礙全球達標。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累積的總排放遠比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多,人均排放仍遠高於中國,所以有更大責任,但我也希望中國可提前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

需防新變種病毒出現

(10)幸而COVID疫情已大至過去。其實全球每天仍有大量人感染,但幸而Omicron毒性已減弱,大部分人亦已經接種疫苗和感染而產生抗體,所以死亡人數已銳減,但當然世上病毒何其多,現在又到了流感高峰期。

人類冠狀病毒有幾大類,本來主要引發傷風,但在2003年突然出現死亡率高達10% 以上的SARS ,幸而並未成為大流行。2012 年出現死亡率更高(35%)的MERS ,可能正因毒性太強,反而無法廣泛傳播,所以亦沒有成為大流行。2019年就出現了COVID,死亡率雖只1%上下,但R0超高,某些變種高達10以上,結果就成為了停頓了全世界兩三年的世紀大流行。

有些專家指出新冠狀病毒的出現頻率似有上升趨勢,SARS與MERS之間隔了9年,MERS與COVID之間只有7年,下一次會否只有5年,即今年?這講法並不科學,也未必準確,但我仍相信病毒變異速度與氣候變化有關,即使夏天的蚊蟲和細菌的滋生速度也必定較快。

我的新年願望當然是世界和平,各國合力應付氣候變化,預防大流行,確保AI安全發展,以及控制核武等人類存在的威脅。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譚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