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及科大訊飛等人工智能企業之後,國家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於9月20日在特首林鄭月娥見證之下,在禮賓府授牌予香港商湯集團,委託該集團在香港成立第五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這五大巨頭利用各自的「平台」,分別在信息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社交網絡(Social Media)、語音處理(Speech Processing)及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等人工智能技術及經濟範疇進行創新發展。商湯「平台」的設立反映國家對香港創新及科技的重視。商湯集團是香港土產的人工智能「獨角獸」(即價值達至十億美元的初創公司),其背後核心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出自香港中文大學湯曉鷗教授的科研團隊。不單止是筆者,商湯的成功值得所有香港人都引以為傲。
人臉識別 私隱存憂
計算機視覺的應用範圍廣泛,較為人熟悉的應用莫過於「人臉識別」(Facial Recognition),尤其是被用於公眾場所(例如機場、高鐵站等)的監察系統,藉以加強保安。例如在機場過關時保安系統會進行人臉識別,確保過關者的容貌與其身分證明文件脗合,又或者利用該技術在機場內去識別通緝犯等。除了保安用途外,人臉識別的商業應用近年不斷地推陳出新,亦愈來愈貼地。以未來「智慧機場」為例,乘客將毋須再領取登機證,只憑自己的一張臉孔便可以在候機室內通行無阻,包括在購物時毋須任何證明,在事先已辦好付款帳戶的手續後,隨時可以取貨後離開,不用人手結帳,支付系統便會安排自動過戶。又例如人臉識別系統可以協助航空公司追蹤乘客,確保他們準時上機,減低航班延遲的機會。
然而,智慧機場服務並非人人贊同。崇尚自由的旅客認為人臉識別技術嚴重侵犯個人私隱,猶如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政治小說《1984》中「老大哥看着你」(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真實版,批評乘客在此情境之下人權盡失,不可接受。筆者對上述觀點難以苟同,只要機場管理機構制定《個人私隱》的管治(Governance)規則,並嚴格執行,人臉識別技術便可造褔群眾。例如,智慧機場應該依照香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明確地向市民解釋每份人臉資料的用途及保存期限,這樣做便可消除乘客的憂慮。
中國國務院於2017年7月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銳意在2020年把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國家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表面看來,建設五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似乎是明智之舉,但筆者認為背後存有隱憂。
企業「銀彈」害過於功
首先,在商言商的角度,百度、阿里、騰訊、訊飛及商湯公司將會集中火力,利用各自的「平台」進行緊貼市場的人工智能應用研發(Applied R&D)工作,而難免會忽略基礎理論研究(Basic Research)。若這趨勢長遠持續的話,定必深度影響中國的科學及創新發展。試想像假如五十年前沒有高錕教授鑽研光纖的基礎研究的話,今天世界就沒有互聯網了。
再者,在研發期間企業大量需要人才,因此公司均不惜大灑金錢從全球挖掘人工智能人才。在「銀彈」政策之下,中國的大學生紛紛下海,放棄繼續留校研究,這無疑會打擊大學的基礎研究,對科學發展害過於功。最後,「時間便是金錢」是營商的金科玉律,企業必然希望盡早把研發成果推出市場圖利。
然而,由於人工智能具創新性,其商業模型(Business Model)往往顛覆常規,創造新常態,因而衝擊現有法規。恐怕不少不負責任的企業為了賺錢,不惜鋌而走險,罔顧社會秩序,隨時造成惡果。近年在網上的偽新聞已多次導致間接傷亡,就是反面的例子。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