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延期可更充分準備 迎接亞洲新時代

港府今後似乎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和亞洲各地的文化交流,鼓勵更多東盟國家的青年人來香港留學和工作。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是全球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心之一。

本人自從2013年以來,因為工作關係,經常來到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市。原本定於今年9月舉行的第19屆亞運,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於5月5日宣布,決定延期舉行。就本人所知所見,杭州已經充分準備。但為了更好地舉辦亞運,如今決定延後也是好事。

漢字文化圈的源由

浙江省有良渚文化和吳越文化,在這個基礎上更有宋韻文化,歷史上對亞洲文明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亞運會將會是一個體育盛會,更將是亞洲文化文明交流互鑒的機會。聽說主題將會是服務亞運,傳承宋韻。從去年開始,已有不少課題研究、學術徵文以及研討交流等系列活動,伴隨着體育運動的開展,明年的亞運會將文武兼備,推動杭州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促進杭州的國際化。

就本人所知,歷史上宋韻文化的向外傳播,促進了東亞地區物質文明的交流,發展了漢字文化圈。北宋南宋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亞洲周邊國家產生了強大的文化吸引力和輻射力,其中尤以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因為在地理位置上毗鄰的優勢,成為中華文化向外輻射的重要區域。

當年有頻繁的使節往來、商貿活動、僧侶活動以及移民遷徙,推動了宋韻文化的推廣和漢字文化圈的發展。有宋一代,表現出與漢唐迥異的「海洋氣象」,當年在世界經濟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根據歷史學家李約瑟的估計,宋代的GDP差不多是全世界GDP的三分之一,堪稱當年的超級大國,但並不推行霸權擴張主義,重點只在文化交流。例如宋代瓷器、茶葉和絲綢的生產技術已逐步傳播到海外,並無知識產權,商標品牌和技術專利的概念。

本人在日本留學及工作多年(韓國的留日學生不少),多少知道個中淵源。其中尤以高麗青瓷、日本瀨戶燒、志野燒、京都燒等,都是基於對宋瓷的模仿。

17世紀的「黄瀨戶燒水指」。(Wikimedia Commons)
17世紀的「黄瀨戶燒水指」。(Wikimedia Commons)

宋代理學對東亞地區影響深遠

中華文化的向外傳播亦同時推動了亞洲地區精神文明的發展和文化認同。宋代理學,對東亞地區產生深遠影響。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的文明史和思想史離不開朱熹的學說。朝鮮王朝就是按照朱子學說,建立了國家體制。日本的禪宗,就是把宋朝理學和宋朝禪宗結合在一起,廣泛傳播到各階層,影響了日本的國民性一直到今天。

在越南,理學結合儒家成為自身的教育體系,是越南人民思想意識和價值準則的核心。在宗教觀念上,禪宗是兩時期最盛行的佛教派別,同時影響了日本、高麗和越南的佛教發展,在日本更成為武士階層的精神支柱(日本人稱為武士道)。

宋朝的僧侶三人,草堂、天風和德誠先後前往越南弘揚禪法,創建了當地的草堂禪派和竹林禪派。至於藝術方面,有書法和繪畫,工業技術方面有建築、工程、造船、印刷、火藥和航海等各方面,宋朝當年全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應用科學技術向東北亞和東南亞(以至歐洲)的逐步傳播,對世界文明發展,海外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活動三方面都有重要影響。

馬克思擅長經濟發展史。記得當年筆者在香港大學攻讀時看過他的著作,他曾經指出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是預告資產階級到來的三大發明。他認為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為殖民主義建立基礎;印刷術成為新教的工具和科學復興的手段,對精神文明的發展和創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以上這些,都是宋韻文化向外推廣傳播,發揮影響的典型例子。為免文章長篇大論,只簡略說明以下幾點。第一,南宋對海洋有新認識、新觀念和新發展,為日後明朝鄭和下西洋奠定基礎。第二,宋代科學技術當年領先全世界,促進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步伐。第三,宋韻文化對亞洲各主要國家的文化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深邃久遠的軟實力,不謀求武力征服。第四,宋韻文化是亞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亞洲人民文化認同的紐帶。

宋韻文化是亞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亞洲人民文化認同的紐帶。圖為杭州宋韻文化節。(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圖片)
宋韻文化是亞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亞洲人民文化認同的紐帶。圖為杭州宋韻文化節。(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圖片)

愛國者治下  應該加強亞洲交流

香港特區新一屆政府,由愛國者組成的管治團隊,如今基礎已經打下,有關教育和輿論各方面工作有待逐步推進,今後似乎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和亞洲各地的文化交流,鼓勵更多東盟國家的青年人來香港留學和工作。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是全球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心之一。

本人的目光現已逐漸開始轉移到中國和東盟10國之間的關係。最近美國意圖加強和東盟10國之間的交往,聲稱將會在本年底前和東盟10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如果美國基於正念正信,有正確的文化共存共生和互相尊重的思維,世人當然樂見其成。

但如果一仍舊貫,以地緣政治的軍事霸權作為出發點,旨在抗衡中國的和平崛起,那就不敢恭維。亞洲在今後50年勢將出現巨大轉變,前景驕人。建議香港新一代青年人要目光放遠,首先要融合到大灣區尋找自身的文化根源,繼而把目光聚焦在亞洲尤其是東盟10國,機會就在我們面前,觸手可及。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關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