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跟我說,他怎麼連一場高爾夫球也打不完,到後來不只兩個字說不出來,甚至連我的名字也叫不出來」回想起先生在過去幾年的健康狀況,黃太太的神情仍是滿臉憂心;但談起去年(2018)第一次到花蓮就醫的情景,黃太太又露出幸福的笑容。
兩度入院
66歲的黃先生,在2008年11月因顱內動脈瘤於新北市的一家醫院治療順利,但安穩的生活5年後,黃先生開始說話不清楚、表情僵化、甚至走路愈來愈不穩,最後常常跌倒。黃太太說,動脈瘤治癒後,先生還可以正常戶外活動,開車,和朋友出外打打球,一起打球的朋友也發現黃先生說話的問題,只是沒想到2014年開始,先生已退化到只能待在家裏。
黃太太也開始帶着先生在新北市、台北市四處找醫師想辦法,在原來的手術醫院每年定期檢查、追蹤,但得到的答案都差不多,都說是腦動脈瘤的「開刀後遺症」。儘管如此,黃太太還是不願放棄,在去年9月間,她讀到我的新書《盤山過嶺》,這書裏恰好有多篇我和病人之間的醫療故事。
於是,去年10月,她帶着先生出現在我的診間。我一看黃先生走路的樣子,就知道到他有巴金森氏症。於是安排他做腦部磁振造影檢查,診斷出他已是巴金森第四期,同時還有小腦症及小血管疾病。於是安排神經外科主任邱琮朗收治,為他做「腰椎腹腔引流手術」,並同時接受內生性幹細胞(G-CSF)治療,結合針灸及物理治療復健;幾天過後,黃先生從講不出話來,進步到可以講20幾個字,並在10月的最後一天出院返家。
黃先生的進步,讓黃太太及孩子們都很歡喜,她很感恩醫護團隊給他先生的照護。她說「整個11月,是我最近幾年來最開心的一個月。」因為去年12月的第一天,黃先生又遇到第二次挑戰,他在家裏的廁所倒下,因為出現偏癱症狀,左手左腳無力,於是黃太太和兒子很快地送他去鄰近的醫院救治,經檢查是頭部外傷併右側硬腦膜下出血,那裏的醫師很快地進行開顱手術,並取出腦內的血塊。
黃先生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16天,轉進普通病房之後,身體左半邊還是沒有力量,甚至右半邊也愈來也沒力量。到了12月底,病情過了急性期漸趨穩定的黃先生也到了準備出院的時候,而黃太太也因而陷入把先生接回家裏照護還是送先生住進長期照護中心的兩難中,於是她想起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醫護團隊,鼓起勇氣打電話給神經外科專科護理師,她說,沒想到這原本只是碰碰運氣的一通電話,讓先生可以在1月2日再度來到花蓮。
黃先生到院時仍重度昏迷,昏迷指數五分,而且痰很多又呼吸不順暢,這次由邱琮朗主任收治,我們先幫黃先生做了氣切,讓他可以排出痰。當時,我們看到家屬很積極的想讓病人接受任何可能的治療,我們也要很積極的想各種辦法來幫助病人。
感謝醫療團隊的用心與專業
經過神經外科的內生性幹細胞治療、中醫科的針灸、整形暨重建外科的高壓氧治療、復健科的物理治療與語言治療等多管齊下,讓黃國清練習發聲、練習坐起等訓練。可以看到短短三周的時間,黃先生已從從意識不清醒,到現在左側肢體可以動、可以理解大家說的話、臉部開始有表情、甚至可以晃動雙腳,也能開始嘗試吃些東西。
讓黃太太開心的事,先生持續在進步,人變得有精神,手握力也在進步。出院前,看到物理治療師來,黃太太就會叫着先生的名字說「要復健了,我們坐在床邊,腳搖一搖,自己扶着把手……」看着先生照着做,她很開心;而且還會假裝不理人,黃太太就會假裝昏倒,倒在他肩膀上,他就會笑出來。夫妻倆的互動很令人感動。
1月25日中午,黃太太在幫先生準備出院回家過新年的同時,還準備了謝卡給醫療團隊。黃太太說,花蓮慈院的照護品質真的很好,不只照顧她的先生,連她也被照顧到。先生住院期間,她閃到腰(急性腰背痛),專科護理師不僅提醒她要到復健科看診,還幫她掛號,這些用心都遠超過她的想像。
獲得病人及家屬的肯定,我要很感恩參與黃先生醫療的中西醫合療跨團隊同仁,因為他們的用心與專業,讓病人的症狀獲得改善,也贏得家屬的信賴與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