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謂六淫致病:風、寒、暑、濕、燥、火。處暑已過,準備踏入秋天,但炎夏高溫未降,卻伴隨秋季乾燥的氣温而來,日夜温差及濕度的劇變令大部皮膚病患者無所適從,特別是濕疹患者。早前香港發生了一宗因受濕疹困擾多年而演變成的家庭慘劇,白白斷送了三條人命,令人痛心疾首!
筆者臨床多年,接觸不少由初生嬰兒至成年的濕疹病患者,「早發現,早治療」往往是痊癒的關鍵。部份患者更是屬於過敏體質遺傳而引起的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這類濕疹又稱頑固性濕疹,病情長而反覆難癒。若患者曾誤信某些非專業治療,服用過多寒涼藥物而破壞脾胃功能,或長期使用激素而產生激素依賴性皮炎,皆會令病情惡化。
濕疹屬中醫學「浸淫瘡」、「濕瘡」等範疇,多發於身體摺縫處,腋下、四肢關節、頸部等,起丘疹或水皰,分佈對稱。病程後期,水皰破裂、滲液,出現紅色濕潤的糜爛面,待炎症消退後,表面結痂,以上過程可反覆多次,愈癢愈去抓搔,搔破才能止癢。中醫學角度認為,本病多因稟賦不足,反復外感,風、濕、熱、瘀等病邪客於肌膚,內外之邪相搏,充於腠理,蘊結於皮膚而發病;加上病久傷陰耗血,脾胃失調,又令皮膚失養,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期纏綿難癒。臨床按皮損表現分爲急性濕疹及慢性濕疹兩大類,急性以出水,紅,腫,熱,痛爲主;慢性以皮膚乾燥及增厚爲主。
治療上應標本兼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內外並治以整體與局部結合的原則,既重視風、濕、熱、瘀的外在表現,待病情緩解後,則健脾助運以治其本。配合飲食調護脾胃對病情的康復尤為重要,以下將簡述常見臨床分型及治療方法:
1. 風熱蘊結型
症狀:發病急,皮疹呈紅斑、丘疹,泛發全身,瘙癢劇烈,抓破出血,大便秘結或溏泄,小便黃,舌質紅,舌薄白或黃,脈弦數。治宜疏風清熱,佐以涼血。代表方劑爲疏風清熱飲加減。
2. 濕熱互結型
症狀:發病迅速,皮損發紅作癢,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結黃痂,或沿皮糜爛,大便黃或赤,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代表方劑爲消風導赤散加減。
3. 脾虛濕盛型
症狀:皮膚瘙癢、脫屑或局部皮膚肥厚,皮損表面常有粟粒丘疹或水疱,時輕時重;伴胃脘滿悶,食納欠佳,口中黏膩,大便不成形或頭硬尾軟,舌質淡,苔膩,舌邊有齒印,脈細或滑。治宜健脾袪濕,養血潤膚。代表方劑爲健脾除濕湯加減。
4. 血虛風燥型
症狀:病程日久,皮疹浸潤肥厚,色素沉着,脫屑乾燥,伴瘙癢,舌質紅或淡,苔少,脈數。治宜養血祛風。代表方劑爲四物消風散加減。
食療建議(急性發作期):清熱熄風茶
材料:蒲公英10克,金銀花10克,杭菊花5克,防風5克,玄參5克,甘草3克。
製法:先將以上材料洗淨,加適量清水,大火滾後轉慢火煲20分鐘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解毒。
適宜:各種急性期的濕疹。
食療建議(慢性緩解期):健脾滋陰湯
材料:淮山藥15克,炒扁豆15克,茯神15克,百合10克,北沙參10克,南、北杏各10克,陳皮3克。
製法:先將以上材料浸洗乾淨,加適量清水,大火滾後轉慢火煲1小時即可,可加豬瘦肉及食鹽;或加適量冰糖作甜食。
功效:清熱袪濕,滋陰潤肺。
適宜:各種慢性期的濕疹。
濕疹是臨床常見多發病,尤其西醫治療此病比較困難,而中醫也屬於難治病,臨床治療非常棘手!筆者多年診治成人及兒童各種濕疹,病人的生活配合起關鍵作用,累積對患者「濕疹三戒」的建議:戒口、戒手抓、戒熱水澡。由於濕疹的病因複雜,患者應對生活環境多加注意,盡量剪短指甲,不要搔抓,一旦抓損,有可能受感染而加重病情;禁用熱水、肥皂或消毒藥水洗澡。飲食宜清淡,少食油膩和辛辣食品,多食蔬果,保持大便暢通。對某種食物過敏者,須嚴格戒口。另外,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勞累。在精神緊張、失眠、情緒變化加上感冒等情況下均可能出現濕疹或使原有濕疹加重。
整個治療過程中,考驗着醫者與患者的意志,考驗醫生的經驗和耐性,考驗病人的信心和態度。中醫面對這些免疫系統低下的頑固疾病,仍然發揮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作用,既治病,亦治身與心!
(*注:以上食療建議純粹屬於個人經驗,最好徵詢醫師後服用為佳!)
原刊於《中藥醫緣》,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