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嶺大)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博雅大學,實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個人發展。要辦好一間博雅大學,並不容易。鄭國漢教授在2013年到嶺大履新,擔任大學校長。他積極改革學校和促進國際合作,改善大衆對博雅大學的觀感,同時亦要處理校園內的政治紛爭。鄭校長即將卸任,我們有幸邀請到他接受訪問,回顧他在嶺南的點滴。
承接上文:〈邁向博雅大學 建立文化仍任重道遠──專訪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 3-2〉
文:文灼非社長;鄭:鄭國漢校長
文:作為經濟學家,香港經濟在疫情過後問題似乎陸續浮現,很多行業面臨困境,可否分享你的看法?
鄭:我覺得真正復常需要一些時間和政府的刺激政策,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前提是大環境是有利的。現在問題是,很多人預測世界經濟會持續疲弱,向來依靠外需的香港,在此情況下,很難依靠政府獨力支撐,那些刺激內需經濟的金錢,用到一定程度便不能再用。香港並不是處於最差也不是最好的情況,令人意外的是,早陣子看新聞,經濟增長最好的居然是印度,有兩位數字的增長率。
我覺得香港經濟能否突圍要留意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短期內不會改善,長遠來看,中美博弈結束只會有兩種情況,一是美國將中國打垮,二是接受中國,但這個過程會很漫長。中美角力之下世界政治、經濟一定會有波動,這個波動不單影響香港,還會影響周邊國家和地區。美國内部現在有很多矛盾,除了軍事和高科技,其他沒有什麼可以傲視全球的。
美國除軍事科技 沒其他可傲視全球
文:美國高等教育還是不容小覷的。
鄭:我們香港的強項是高等教育和金融,美國的強項則是軍事、高科技跟高等教育,但高科技的根基就是高等教育。對美國來說,一個領先了一個世紀的白人國家要接受黃種人國家與她平起平坐,是很困難的。中國必須用實力令她接受。西方有句俗話:「不能打倒他們,便做他的夥伴」,那天會否到來呢?在這天到來之前,一定會有波動。
香港應該多開發歐美以外的市場,我認為最有潛力的就是伊斯蘭國家,包括中亞、東南亞、非洲國家。中國和伊斯蘭文明是可以互相溝通的,因為兩者都是西方長期打擊的對象,所以能夠互相溝通和理解。我覺得香港應該在美國出手之前,建立制衡的經濟平台、網絡,否則就會淪為後備。但我們要盡量和美國友好,要居安思危。
文:校長離開崗位之後有什麼新計劃?
鄭:我暫時沒有什麼新計劃,可能因為我是潮州人特別重視家庭關係,想先休息休息,含飴弄孫,跟我的5個孫子(三男兩女)建立好關係。
文:會否打算找其他工作做?
鄭:我不打算做全職工作了,但有興趣系統性了解美元的地位和可能的變化,但這是很難的問題。一個貨幣和國運,就算整個美國帝國走下坡,美元也都滯後,就像英帝國一樣,即是已整個倒了,英鎊仍能支撐一段時間,還有替代性。現在的熱門話題──去美元化,這個作用究竟有多大?大家討論的僅僅是貿易上不用美元而已,但是美元用於貿易方面的比例相對美元用於債券方面其實沒有那麼大,心理因素佔有很大部分,我希望將來能進一步了解這方面的東西,看會有什麼趨勢變化。
文:香港是非常國際化的城市,但許多香港人都往外跑,反而是外國人一直到香港來。你認為對香港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鄭:這是香港本地人政治取向所引起的疑問和問題。如果有人不認同中國政府是香港的宗主,我認同和支持他們離開的決定,在其他你認同的地方,開心生活,對香港也有好處,減少一批不認同這個制度的人,不要製造問題,雙方都有好處,雙贏多贏。
搶尖端人才 宜制訂吸納外生政策
香港政府應該制定一套政策,吸引香港需要的人才,支持將來要發展的事務。吸引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就是吸引人才的一個好方法,如果這些人來香港讀書後,喜歡香港,能在香港找到工作,香港便歡迎這些好人才留下來貢獻所長。美國為何這麼厲害,就是因為能吸引全世界人才到那裏,最尖端的人到那裏工作。
中國在這方面就很吃虧,我們的制度未必能吸引到尖端的人才過來,以前蘇聯解體的時候,吸引了一些前蘇聯人留在中國。香港現在需要換人和吸引人,我覺得這只是轉型的問題。
文:除了學校、老師和政府推動素質教育以外,是否應該做什麼去改變或傳遞給父母和老一輩不應只關注孩子成績,而是要全面發展?
鄭:之前說到博雅教育是培養學生溝通(Communication)、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創意(Creativity)、合作(Collaboration)和解難能力,對管理階層來說更顯重要。哪怕開始是讀會計,專長會計知識,慢慢做到高階主管時便不會再想會計的專業問題,而是思考如何打開局面、與他人聯盟、幫助公司發展,這是可轉換能力。
我曾和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余國藩(Anthony Yu)用電郵討論博雅教育。他認爲,博雅教育就是美國人常說的“You can’t have the cake and eat it too” ,一般來説這是不可能的,怎麼可能要整個蛋糕,又想吃了其中一塊?其實這就是美國和英國教育的不同。英國人早在中學時已經分科,讓你在大學繼續修讀專科。美國則不然,大學本科學習很籠統,因爲預期想讀專業的時候便會繼續修讀碩士、博士,有廣闊基礎又有專業。
在美國,有很多我這類人,父母希望子女讀金融、經濟,因為畢業後容易找到好工作,但子女卻不開心,認為父母左右了他,慫恿他讀一些亞洲父母想他讀的專業課程。對於父母來說,在美國很多中國父母都來自比較貧苦的環境,對於子女的未來自然大多會想着能否維生,以擁有優渥的生活。
世上並沒有完美的教育制度,美國制度的優勝之處,在於全世界最優秀和最有創意的人都在那裏,但自然也有較基層和不聰明的人。反觀中國,如果只用傳統儒家那一套,相對來説當然較為死板,但如何激發創意?現在內地常常提倡「創新創業」,鼓勵腦力震蕩、多些創新創意,這就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專訪 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