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

──前言

劉以鬯成長於上世紀30、40年代的上海,受到穆時英、施蟄存等新感覺派的影響,其作品思想開放、風格前衞,充滿現代主義色彩。

劉以鬯,原名為劉同繹,字昌年,祖籍浙江鎮海,1918出生於上海。他1941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自少接觸大量的西方文學,包括狄更斯、托爾斯泰、海明威、毛姆等作家作品。劉以鬯曾自言,詹姆士‧喬哀思給他的影響最大,「我讀書時已開始閱讀《優力西斯》。此外,吳爾芙、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納等等都是我崇拜的作家。」(註1)說明了他的創作根源。

南來文人

劉以鬯成長於上世紀30、40年代的上海,受到穆時英、施蟄存等新感覺派的影響,其作品思想開放、風格前衞,充滿現代主義色彩。

劉以鬯曾兩度來港,1948年自上海初來,未能適應香港的商業都市;1957年自新、馬回來,面對當時內地的動盪環境,自知重返上海無望,遂以香港為家,發展他的文學事業,可說是「南來文人」的一分子。數十年來,扎根於香港,寫作不輟,創作的小說,與眾不同,而且有很強的本土意識。

2014年劉以鬯先生獲嶺南大學頒文學榮譽博士學位。(由羅佩雲女士提供)
2014年劉以鬯先生獲嶺南大學頒文學榮譽博士學位。(由羅佩雲女士提供)

編輯生涯

劉以鬯不單以小說創作享譽文壇,也是一位知名編輯。多年來,他一方面創作文學作品,同時在多份報章主編副刊,推介現代主義文學與理論。

自大學畢業後,他第一份工作便是副刊編輯。40年代初,太平洋戰爭爆發,他由上海走到重慶,身兼《國民公報》和《掃蕩報》的副刊編輯。來港後的首份工作,便是在《香港時報》當副刊編輯,其後,又編過《香港時報》的《淺水灣》、《快報》副刊《快趣》和《星島晚報》的《大會堂》等。

自1985年開始,劉以鬯創辦了《香港文學》,並擔任總編輯,網羅了中港台等地的佳作,並以香港為「基地」,面向世界,推動香港以外的華文文學,結果一辦就是15年半,直至2000年才退下來。

文學貢獻

劉以鬯對文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除了個人的創作,他還為早年的西西、也斯等,開墾文學園地,同時惠及幾代文學青年,如近年的潘國靈、梁科慶……

在名作《酒徒》中,他吸收了西方心理小說的技巧,運用意識流和內心獨白,批判香港社會的文化。也斯對《酒徒》的評價極高,認為「它是第一本反省香港處境的現代小說,讓我們看到現代小說的技巧和反思精神,可以轉化為對香港現實的感慨」,確是的論。

劉以鬯的小說創作,目標在於「求新求異」,而他寫的作品,在形式上的創新,往往是為了配合內容,例如大家熟悉的名篇《寺內》,用詩的形式寫小說,《對倒》則以雙線平行的方式對位敘事;《動亂》、《吵架》既沒有人物,也沒有情節,是不減人文關懷的短篇。

2015年劉以鬯先生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劉夫人陪同劉先生上台領獎。(由羅佩雲女士提供)
2015年劉以鬯先生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劉夫人陪同劉先生上台領獎。(由羅佩雲女士提供)

微型小說《打錯了》實驗敘事嘗試,用複式結構強調命運的偶然性;至於源自《紅樓夢》的《除夕》、《白蛇傳》的《蛇》,是他上承魯迅,呼應香港本土創作的故事新編,重寫神話與傳說,將古代故事賦與新生命。在他的作品中,運用的手法雖不一,但都注重形式上的實驗。

劉以鬯把作品分為商業與嚴肅文學,前者主要是「娛樂他人」的通俗作品,賴以維生;後者是追求高度藝術性的創新作品,乃「娛樂自己」之作。

劉以鬯在香港筆耕逾60年,創作超過數千萬字,由於「娛己」、「娛人」之說,大家比較重視他的創新實驗,其實,在另一方面,他仍然運用寫實手法寫出一些雅俗共賞的作品,保留了香港連載小說的色彩。

除了創作小說,劉以鬯也寫作散文,並潛心學術研究,曾發表《臺靜農的短篇小說》,又撰寫《端木蕻良論》一書,對中國新文學有獨特而精闢的見解。他的文學論著,有《看樹看林》、《暢談香港文學》等。他又編過一系列的「中國新文學叢書」、《香港短篇小說選(50年代至60年代)》、《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等。

此外,劉以鬯還從事翻譯工作,譯作有《人間樂園》、《娃娃谷》、《莊園》。

2014年劉以鬯先生獲嶺南大學頒文學榮譽博士學位後,攝於嶺南大學。前排右起劉先生、劉夫人;後排右起中大圖書館副館長劉麗芝士、小思老師、馮珍今。(作者提供)
2014年劉以鬯先生獲嶺南大學頒文學榮譽博士學位後,攝於嶺南大學。前排右起劉先生、劉夫人;後排右起中大圖書館副館長劉麗芝士、小思老師、馮珍今。(作者提供)

研讀劉氏文學世界

在有限篇幅內,編一本劉以鬯選集,絕非易事。本書的編選工作,主要由梅子先生負責,以他對劉以鬯作品的認識和了解,幸得他費心盡力,我可以專注於撰寫作品的賞析。

為了讓讀者一覽劉以鬯多年的創作風貌,本書收錄了作者自1950至2002年的部分作品,這些作品題材豐富,展現了香港不同時期、不同政治環境下的社會面貌,除了少數仍採取傳統的寫法之外,多為與眾不同、打破常規之作。

本書出版的目的,在於向年青朋友,介紹一些較易閱讀的作品,按體裁分短篇小說、微型小說、故事新編、散文四大類,各按寫作先後序列,並附題解與賞析文字。

這個選本,未能包括劉以鬯各類作品,亦未能全面反映其作品的風格和文學成就。一些公認的名篇,以至部分佳作,或因篇幅所限,或因入門讀者程度,無法列入。

這本小書只是個切入點,若能引起讀者興趣,日後能繼續研讀,進入劉以鬯的文學世界,正是我們的心願。


註1. 〈劉以鬯先生訪問記〉,載於《香港青年周報》150期,1969年11月19日。

文章轉載自《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一書[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7月]。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