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成就 應列入港公民科

「北斗衞星」、「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神舟十二號」所獲得的階段性成果,的確值得香港學生體會,並為國家的成就引以為傲。

「天問一號」登陸火星、「神舟十二號」太空艙連接、國家航天科技團訪問、月球土壤在港展覧等成就和活動,再次在港掀起航天熱潮,市民津津樂道。中國航天科技有今天的成就,並非一帆風順,而是荊棘滿途,最大障礙莫過於被國際太空組織制裁,主要是由美國牽頭。

中美競賽  排華不成

自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國防部大力推行「星球大戰計劃」,聲稱是進行國家戰略防禦。自冷戰之後,美國在軍事上一直視中國為主要敵人,因此無所不用其極把中國排斥出太空大門。例如美國於1998年發射「國際太空站」上太空,目的是建設一個美國及其合作伙伴國家(包括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歐洲)可以共用的國際太空實驗室,中國並沒有被邀請參加。

美國對華的態度從來沒有軟化過,美國太空總署堅持與中國在太空征途上割蓆,最近更於6月23日向國會眾議院聽證會提出 ,要求政府永久將中國排除於國際太空站項目之外。

雖然中國在太空探索計劃上多年來受到國際諸多阻撓,但一直沒有半點鬆懈。「天問一號」探測器、「祝融號」火星車、「神舟十二號」飛船、「天和核心艙」太空站等都是「中國製造」。再者,火星探測「一步登天」、飛船與太空站自動順利連接等行動也是自己研發的成果。所以今天中國航天工程的成就確實很值得全球華人驕傲。

中國政府  自強不息

環顧世界經濟,中美貿易戰日益白熱化。美國近期多次出招打壓中國科技企業,例如停售「中興」通訊設備、制裁華為的晶片及軟件操作系統、禁用抖音視頻社交平台等,目的同出一轍,是為了阻止中國高科技發展。可是事與願違,這些政策似乎只是隔靴搔癢,被打壓的中國公司在業務上只是略受影響,而科技發展依然強勁,並把美國對華制裁的「卡脖子」技術逐步克服過來。客觀看來,美國施壓有點徒勞無功,不但未能有效阻止中國的發展,反而成為中國科學家前進的催化劑。

加上美國政府正在忙於疫後經濟重整,難以兼顧其他長遠投資計劃,例如涉及龐大經費的太空計劃更是難上加難。再者,從軍事角度看,美國太空計劃是為了美國國家戰略防禦而設,一旦美國航天科技落後於他國,美國的世界軍事一哥地位便會被動搖,屆時國際軍事平衡又如何維持呢?

回到教育範疇,筆者早前在本欄發表〈科技教育應與國情教育互動〉一文,建議政府在通識教育科改革中加入國家科技相關課題,讓學生從另一角度了解國家歷史和發展,而航天計劃正是一個好好的案例。由「神舟十二號」的成就,吸引香港中小學生對國家航天科技的關注,然後利用這例子講出中國國情及科技發展的故事,包括在外交摩擦、被國際孤立、科技及貿易戰等外間壓力之下,中國政府自強不息,永遠向前,銳意要在世界科技發展舞台上力爭上游,逐步從跟跑、陪跑,以至未來領跑的地位。

「北斗衞星」、「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神舟十二號」所獲得的階段性成果,的確值得香港學生體會,並為國家的成就引以為傲。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