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蘇聯解體)到2014年(俄軍進佔克里米亞),前後共22年,美國一直佔據全球主導地位,發展出一套前所未有的能力:擁有一整套制裁手段,聯合其所謂「有共同價值觀念」的盟友一起,利用制裁手段,在地緣政治和國家行為方面雄霸一時。美國對其敵對國採取的制裁手法層出不窮。2014年,俄羅斯取得克里米亞之後,美國採取強烈的制裁手段壓迫俄羅斯,加快北約東擴的步伐。多年來,俄羅斯越受壓迫就越反彈,終於在2022年2月採取特別軍事行動向烏克蘭動手。
美國向俄羅斯採取的強硬手段,到如今導致俄羅斯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年增長率維持在1%以下,去年更只有0.3%。但俄羅斯挺過來了,經濟不致陷入癱瘓。新冠疫情並未令到俄羅斯陷入困境。因為俄羅斯作為大宗商品出口國,對其他國家始終擁有一定的影響力,能夠找到其他渠道繼續貿易。因此美國的制裁效果不如預期。
制裁的雙刃劍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美國採取制裁的手法可以定義為「經濟武器」,如今效力遭到削弱,正促使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出免疫能力,不再過於懼怕美國的制裁手段。美國的做法,不外乎科技封鎖、提高進口稅、威脅被制裁國家不可以使用SWIFT(國際貨幣支付系統)、 因而不能夠充分利用美元的流動性,主要就是這三招。
如今美俄對抗曠日持久,俄羅斯的戰略是要打一場持久消耗戰,力求最終取得勝利。被制裁既然是長期的,雖然令到俄羅斯處境困難,但當俄羅斯適應之後,逐步作出調整,大不了和美國脫鈎。真正脫鈎的話,美國或會得不償失。因為美國作為主動制裁的一方,其實質意義是選擇和俄羅斯剝離,美國企業也就失去進入俄羅斯市場的機會。這是一個相互的動態關係,不是互利而是互損。俄羅斯不可能默默承受被制裁,一定尋找方法加倍努力彎道超車,繞過被制裁的各方面,尋找出路回應。這是互相消耗、彼此隔絕雙輸的做法,其實十分不智。最終反而令到發展中國家,包括一帶一路的參與者、金磚集團的參與者、以至全球南方國家,因為不希望陷入大國之間的爭鬥,寧願選擇走第三條路,不願意靠邊站或選邊站。
美元霸權迎來新挑戰
美國採取差不多同樣的經濟武器對付中國,結果中國被迫適應,進行調整。事實上,中美之間作為全球第一及第二大經濟體,怎可能真正脫鈎?美國選擇脫鈎,只可能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制裁中國的關鍵考慮,是拒絕貿易,採取對先進技術的出口限制(禁運)、對個別產品的進口限制(加稅)。脫鈎有短期好處,不會長期有效。特朗普現在再來一次搞局,最終美國一定得不償失,而且損失無法彌補。不少西方的評論認為,美方的脫鈎邊際效益將加速減低甚至消失。
中國的應對策略是技術上自力更生,貿易上繞道而行。長期而言,中國對美國的技術依賴將會減少。美國針對中國打貿易戰,最致命的弱點是中國的其他貿易夥伴不會長期跟隨,最終一定會選擇保持中立,左右逢源,不願意選邊站如上述。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與拉美、非洲和亞洲地區的許多國家的貿易往來,貿易總額比和美國的高出很多,根本沒有理由期望這些國家願意和美國長期採取同一步驟。他們都一定保留自己的貿易自主權。
說到底,各國在看透了美國的制裁政策後,都會採取免疫措施,在國際貿易上減低對美元的依賴。美元雖然佔有全球貿易結算的大約40%,但從另一角度看,全球不是以美元結算的貿易有大約60%。俄烏戰爭以來,以俄羅斯為首,帶動和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雙邊貿易逐漸轉向直接以本幣結算。這個趨勢一旦開始,如今接近3年,現在已經不可逆轉。保護本國經濟免受掣肘的方法之一,就是盡量擺脫過度依賴SWIFT(國際貨幣支付系統)。這方面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已經逐步發展起來,加上由央行背書的數字貨幣(CBDC)發行,中國現在已經有大約3億人民以數字人民幣進行移動支付,完全不受美國制裁影響,只待優化及普及成為國際電商的支付手段之後,期以十年八年,美國所謂以制裁為核心的經濟武器,不單會被削弱,或會無甚效用,武功被廢。至於一旦走到這地步,美國若惱羞成怒,將會怎樣做?很難說。最終可能要出動美軍。這才是我們應該最憂慮的。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