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學習日本的垃圾分類

日本垃圾分類,對全社會的乾淨整潔,起到什麼幫助呢?

編按:香港環境局將於2017年上半年把收費計劃的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在條例通過後,政府會設立12至18個月的準備期,讓市民及各持份者作好準備。政府期望收費計劃最快可於2019年下半年實施。本文談及關於垃圾分類的利弊及成效,日本的例子是否香港值得參考?

到過日本的人,都會被日本社會的乾淨整潔所震驚。這背後是有代價的,其中之一就是嚴苛的垃圾分類。

日本的垃圾分類起於1970年代,最早只有可燃和不可燃之分。隨着環保和回收觀念興起,垃圾分類就變得格外精細。同一件垃圾的不同部分要區分:塑料瓶蓋和塑料紙屬於一類,瓶身卻屬於另一分類。香煙盒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紙,鋁箔卻是金屬,這三樣東西也要分類,再投到指定的垃圾袋。

在日本,垃圾收集有嚴格的時間限定,錯過指定日期,只能將垃圾儲存,等下一個收集日再投放。因此,日本家庭通常有個小空間,專門用來收儲存放垃圾。

媒體報道,日本橫濱的垃圾分類手冊,多達27頁,518項條款。規定之細致,讓外國人匪夷所思。不要說外國留學生,就連日本住家主婦,也要經常對照,以免弄錯。

就像學習禮貌用語,不亂吐痰一樣,垃圾分類教育,也已經深入到小學生那裏。在日本,垃圾不分類,會被視為可恥的事情。由於家庭精心處理垃圾,還能及時運走,日本街頭的垃圾箱就少見。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情形就很少見,整個社會顯得很乾淨整潔。

很多人對日本的垃圾分類贊嘆不已。他們主張說,中國也該學習日本的垃圾分類,並像日本人那樣,從小學生教育起,好換來乾淨整潔的社會環境。對於這個觀點,我很不以為然。

我們當然要教育小孩子,不要隨地吐痰扔垃圾,這不僅和生活品質有關,也事關品行素質。事實上,隨着中國城市化,新一代年輕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事情,已經大範圍減少。可是,要不要學習和推廣垃圾分類呢?我看根本沒有必要。

垃圾回收反而增加處理成本

垃圾分類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回收,節約資源。可是不要忘了,人的時間精力也是資源。每個人每天花10分鐘為垃圾分類,家庭主婦每天花半小時做垃圾處理。這些工作其實可以很簡單,正如普通中國人那樣:上班之前,所有垃圾一股腦子裝進袋子,包好扎緊,出門隨手扔進垃圾桶,等着垃圾車全盤收走。想想看,你覺得哪一種效率更高?

你可能會說,垃圾分類,是為提高回收效率。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天分類整理垃圾,花不了多少時間,可是,整個垃圾回收系統的效率更高了呀。

事實上並非如此。垃圾回收過程中,成本最高的並不是分類,而是運輸。據行業估計,整個垃圾回收系統,回收的人工和運輸,成本要占七成左右。垃圾不分類,一趟垃圾車停下,往往一次性收清,現在則要好幾輛車才能收走,工人的勞動量也在增加。

這種事情在中國體現得很明顯。我們經常見到,垃圾車一來,各種顏色的垃圾桶,可回收不可回收的,統統倒在一起。所謂垃圾分類,就成了笑話。

我們不能指責垃圾車工作潦草。一個小區內能派幾輛垃圾車;一片社區規定多長時間收完,這些都要考慮成本。在垃圾投遞的源頭,居民將垃圾分得愈細,物流成本愈高,這也是垃圾回收公司對分類不感興趣的原因。

垃圾分類,看似提高了回收的效率,實際上卻未必。垃圾分類效率最高的階段,不是居民分類,而是工廠分揀。居民辛辛苦苦打包好的垃圾,往往要打開重揀。這裏面有機器分揀,也有工人分揀。垃圾分揀工人的效率,那可比家庭主婦高多了。一個分揀工人處理一堆垃圾,往往比普通人快上幾倍甚至幾十倍。分工提高效率,從來都是市場的真諦。

美國社會的垃圾分類,要麼是不分類,要麼是提倡“直覺式粗分類”。居民憑個人經驗,垃圾你覺得該怎麼歸類,就怎麼歸類。粗分類對提高效率,或許是有好處的。一些分揀價值很低的大分類,通常直接就處理了。其他分類,基本還是靠機器和工人。垃圾分類太細致,只會增加家庭主婦的勞動量,沒有任何效率的提高。

作為一項環保產業,垃圾回收通常受政府補貼扶持。日本政府也在立法,限制人們扔垃圾,沒按照標准分好類,會惹來很大麻煩。這些社會不自由的體現。

中國式分類反顯高效?

日本垃圾分類,對全社會的乾淨整潔,起到什麼幫助呢?

日本國內也有人反思。一家負責垃圾回收的公司白井集團,它的社長白井澈表示,垃圾分類沒有提高效率,很多人被錯誤認識支配着,進行着垃圾回收。換句話說,日本人是被反覆教育,生活中嚴格執行,才把整潔衛生養成習慣。嚴苛的垃圾分類,更多是起到儀式性作用。其代價是時間精力浪費,人們生活不便。

垃圾分類從日本引進中國,在很多城市推廣,都以失敗告終。這其實不是壞事。它的失敗緣於低效率,如果推行開來,不知道政府要補貼多少錢,還要制定很多嚴苛法律,監督民眾生活。中國民眾生活的自由便利,肯定要受到損害。

其實,中國傳統的垃圾處理體系,其實有很多人不願承認,高效的那一面。

中國的城市家庭,人們通常沒有時間,也沒心力去處理垃圾。大量使用塑料袋,將家庭垃圾裝好,出門上班時順手丟到垃圾桶,這是中國城市人的習慣。現在這種習慣,正在向城鎮普及。這樣高效的生活方式並不是缺點,而是巨大的優點。這樣的習慣教給小孩子,也不失為美德。

中國社會有一個龐大而高效的垃圾分揀產業,它能使這個行業效率達到最高。這就是拾荒者,收廢品者、廢品回收站,垃圾工廠組成的產業鏈。在價格調節下,收廢品者在社區之間游走,到居民家中,幫忙收拾廢紙塑料和金屬,還會付一點錢。

很多拾荒者圍繞垃圾桶和垃圾山,不斷地把有價值的東西淘出來,賣給廢品收購站。這就是一個分揀回收的過程。中國很多的垃圾處理廠附近,都有垃圾山,工廠放任民眾「淘寶」,再從他們的手裏收購。這就是把分揀任務「分包」給居民和流浪漢。他們沒有僱傭關系,這樣反而能幫助工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中國的垃圾回收產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大量依賴人力。這恰恰也反映出,垃圾回收產業給極底層提供了工作機會。他們在價格指引下,加入清道夫角色,參與分工合作。這不就是市場的解決方案嗎?看起來低端,卻真正適合,並且高效。

日本社會乾淨整潔,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發達繁榮。民眾素質高,大量資源投入環境保護。中國人想要美好的家園環境,一方面要倡導呼籲,另一方面,也要相信市場能夠解決。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只要經濟在發展,垃圾處理工業在進步,我對未來中國的文明整潔,還是很樂觀的,根本不必學習日本的垃圾分類。
原刊於人文經濟學會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人文經濟學會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