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花中偏愛菊──談清宮九月賞菊

清廷為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對「月令」可謂極為看重。許多宮中相關的繁文縟節,無不體現在清宮舊藏的繪畫用瓷與陳設器物當中。

適逢農曆九月,或可一談清宮九月節令之賞菊雅事。

古代中國以農為本。觀象授時,推曆候氣,頒曆告朔均被歷朝帝王視為國之大事。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衣食以農桑為本。」日月星移之於氣候寒暖,四時月令之於耕織漁獵,草木枯榮之於國力盛衰,古代朝廷如此關注天文曆法的精準及歲時節令的禮俗,自是不言而喻。

四時節氣的文玩創作

滿清入關,清室對中原文化推崇備至,在汲取滿、漢兩族文化精髓之餘,從中更發展出一套圍繞「月令」的禮儀制度。「月令」以時繫事,是自然秩序與社會生活所衍生的年節時令。清廷為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對此可謂極為看重。許多宮中相關的繁文縟節,無不體現在清宮舊藏的繪畫用瓷與陳設器物當中。藉一年十二月的天象物候,來進行成套攸關四時節氣的文玩創作,從而引申君王建功立業、迎祥祈吉的目的。

皇帝看似玩物寄情,實則着力漢族文化的承繼發展。「九九重陽」既為傳統節日,賞菊風尚歷代相沿,菊花高潔素雅的文人氣息與能工巧匠的藝術造詣,無不於宮中月令器物中可見一斑。比如現藏北京故宮之康熙五彩十二月令花神杯與台北故宮韜藏的沈振麟《十二月花神冊》內,前者有九月秋菊配應《全唐詩》句──「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後者則以宮廷畫院工麗細密的手法,繪寫清新昂揚的娉婷花姿,極富神韻。

清 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之九月菊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 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之九月菊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 沈振麟繪《十二月花神冊》之《菊花楓樹》,紙本設色 27.2x33.4 厘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 沈振麟繪《十二月花神冊》之《菊花楓樹》,紙本設色 27.2x33.4 厘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菊神由來

《道德經》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指「道」始於「一」,又分陰陽,「道分陰陽」即「一分為二」,一與二和為三,三三自乘得九。《易經》以單數為陽、偶數為陰,是故「九」為單數進位前之最大數,是陽數之極點。九月九日「二陽」相重,「重陽」佳節自此得名。然則陰陽循環,易道之學卻隱示「九」後陽極必衰,萬物皆盡。「重陽」當日似為嘉日,實則陽氣斂藏,是萬事從陽歸陰的轉捩關鍵。

為趨吉辟厄,風華正茂的時令菊花,竟在萬物蕭瑟之際謀得一線生機。菊花既可觀賞陶冶,又能養生保健。無論入茶入酒、或入饌入藥,千滋百味,靈活多元。加之「九」、「久」諧音,菊花遂成「延壽客」、「不老草」。服之可長壽,久食能羽化,繪之得喻祝壽。如此這般,九月成了菊月,愛菊嗜酒的陶淵明則被封為菊神。

登高賞菊

菊花耐陰耐寒,地勢高燥之處最宜生長。慕秋踏野,重陽登高賞菊之風由此而起。清宮緊隨漢習,帝后嬪妃於九月九日必也登高遠眺。御製詩如乾隆所作之《重陽日香山靜宜園即事》、嘉慶帝之《重陽日登海岳開襟即景成什》及道光帝之《重九日香山鏡煙樓登高即景》等,足見帝王重陽登臨之所無不以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園林的三山五園為主。

現存北京故宮一組12幅的《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九月賞菊》,即以圓明園為背景,描繪雍正仍作皇子時於園中賞菊畫菊之象。此外,另有清初畫家陳枚所繪共12開的《月曼清游圖冊之重陽賞菊》,生動呈現清宮嬪妃身著漢服欣賞秋菊盈園之態。此冊參仿唐寅寫仕女清秀端莊、體輕纖麗之筆風,深得乾隆歡心,至使乾隆六年(1741年)又再下令造辦處牙匠陳祖章、顧彭年、常存、蕭漢振與陳觀泉以陳枚圖冊為原稿,作牙雕鑲嵌《象牙雕月曼清游冊》。成冊對折式樣,左頁每月一景,右頁則嵌螺鈿配相應之御題詩句。整冊精雕細琢,堪稱18世紀鬼斧神工之作。

清《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九月賞菊》,絹本設色,188.2x102.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九月賞菊》,絹本設色,188.2x102.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九月賞菊》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九月賞菊》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 陳枚繪《月曼清游圖冊之重陽賞菊》,絹本設色,37x31.8 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 陳枚繪《月曼清游圖冊之重陽賞菊》,絹本設色,37x31.8 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 陳祖章等,《象牙月曼清游圖冊之重陽賞菊》,37.1x32.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 陳祖章等,《象牙月曼清游圖冊之重陽賞菊》,37.1x32.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菊花作為觀賞植物,宮中更有部分品種來自域外。原產墨西哥的孔雀草,因形似萬壽菊而得名波斯菊,經進貢而得以入宮。乾隆年間,兩者因花期與萬壽節重疊,加之花色醒目,遂為乾隆所鍾愛。現存清宮花鳥畫中,其常為皇帝祝壽所繪,至於其他如牙雕、屏風或緙絲等工藝作品、亦不難窺見其身影。

宴飲品菊

菊可躲災避禍,亦能延年益壽。避厄登高的賞菊傳統逐漸演變成慶賀重陽的宴飲作樂。《清實錄》載有雍正重陽設宴,百官群臣被召至乾清宮進膳作樂,娛以演劇。其中應景食品更少不了菊華酒及重陽糕。酒以玉泉山水所釀,或採菊花浸泡,或以菊露和酒。糕點則由敬事房傳內餑餑房製作,有菊花、棗泥、八寶等口味,蒸好後糕面綴彩旗金字供在奉先殿或佛堂內,以「糕」寓「高」,吉祥如意。除此之外,應時酒具膳碗之花樣件數,宮中規定更是嚴格。作為代表重陽的膳碗,碗心必繪菊花、月季,內壁當見四組等距折枝菊花,外壁則飾以軋道藍地,四面開光,並以紅、粉、黃、白等各色菊花繪填其內。而相應節令之宴戲,包括《九華品菊》、《眾美飛霞》等劇目亦共計8種,人人聽着伺候吹打,好不熱鬧。

時至今日,重陽把酒品菊之意象早已為人淡忘,用菊修仙之說更成無稽之談。登高祈福、拜神祭祖之風雖得以保留,但昔日菊神清尚隱逸的面貌卻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則是孝親敬老,且以菊花向先人表達哀思,或慎終追遠之念。

何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