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心事

繁簡靈巧潮州菜,鮮活多采鄉情濃
作者:蔡國光2020-11-11
筆者在港式潮州文化中成長。孩提至少年時這沒有什麼感覺,往後回想,卻是滿載鄉情。
讓科技創新散發出人文精神的光輝
作者:周慧儀2020-11-10
為迎向二十一世紀的科技創新未來,人文精神要同時蓬勃發展,筆者建議科技創新可緣這五個向度去繼續開展和深化,以達到人文科技創新。
戲劇與人生
作者:彭智華2020-11-09
究竟是創作戲劇者,是根據人生經驗來寫劇本,反映人生的眾生相,還是純粹天馬行空地創作劇本,脫離現實呢?究竟戲劇與人生有什麼關係,有什麼意義呢?
教師專業 顧己及人
作者:鄒秉恩2020-11-06
曾幾何時,社會對教師這個行業只評為高入息、人工穩,在社會上受人尊重、有認受性,但與其他行業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等比較,總覺得教師不夠專業,為什麼呢?
幼稚園學生學習齒輪,真的可以嗎?
作者:林偉強2020-11-05
齒輪對大人來說,這只是簡單的除數運算,但對小學生來說是很難了解,還要幼稚園學生認識大齒輪推小齒輪等知識,真是非常困難。但這校竟然選擇此題目讓幼稚園生參與,而且只有一個小時。
弘道養正
作者:鄧兆鴻2020-11-04
教育的重點應在「道」之上,在正道之上。正,「以一止之」,不偏不倚、無誤、中正、典範、合理。是以教育應要「弘道養正」,作長輩的、當領導人的也應弘道養正。
孩子會說謊
作者:陳章華2020-11-03
說謊是人類生活中一件常見而重要的事情,但同一時間我們又十分重視誠實誠信。然而當我們活在現實中,我們又是怎樣教孩子「誠實」不說謊呢?
童讀自然,做萬物的好鄰居
作者:倫雅文2020-11-02
藉由科普書,還有動物的故事,讓孩子明白,凡是生命,皆是可貴而美麗的,那就會同情動物在人類至上的人造「法則」底下的生存處境,同理動物權益。
人文精神與教育專業
作者:黃冬柏2020-10-30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了解什麼是人文精神。因為人類學習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去教;除了教知識,更重要的是關懷學生成長、在他們遇上困惑時從旁扶助。
談詩淺説中國文化
作者:陳家偉2020-10-29
中國的詩詞歌賦都是世界的文化遺產,記錄了人類的悲歡離合,詩可言情,更可言志。
透過讀書及畢業後工作留澳7年
作者:余錦明2020-10-28
當一名香港人在澳洲進修及工作7年以後,他/她能否滿足當地政府屆時提出的永久居民申請要求?能否直接獲得永久居民的身份?
學生喜愛歷史科還是科學科?
作者:邱國光2020-10-27
在當前的香港,若問學生歷史和科學較喜愛那一科,多數學生應會選擇科學學科。但在英國,新近發表了一個有關科學教育的調查報告,答案卻是與我們想當然的答案截然不同。
七習慣實踐篇──主動積極
作者:楊佩珊2020-10-23
七習慣的第一個習慣是「主動積極.Proactive」,它是七個習慣之母,如你不能做好習慣一,其他的六個習慣你也不能做好。習慣一是讓我們學習情緒的管理,學會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特首為什麼要押後宣讀《施政報告》?
作者:馮文正2020-10-22
為什麼原定宣讀《施政報告》的日期,竟然是深圳慶祝改革40周年大慶的會期?主席南巡發表重要講話的日期?特首原定不會參加上述重大事項的日期?是巧合?是刻意?那會釋出什麼訊息?
引導子女駕馭資訊科技的要訣
作者:彭智華2020-10-21
現在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大學都實施網上學習,透過網上發放不同科目的材料,讓學童能夠接收到老師的筆記、習作,甚至視頻教學,期望學童可以維持學習的機會,究竟網上學習有沒有副作用呢?
馬鞍藤與馬蹄蘭
作者:黃智華2020-10-20
馬鞍藤被看成是卑微的花,順其自然生長或凋落,從來沒有人會欣賞和採摘;馬蹄蘭則被視為珍貴的花,被人所珍愛,一束一束放在花店內和花瓶裏。
香港史教學的意義
作者:黃家樑2020-10-19
香港年輕一代都對缺乏中國人身份的認同,而香港史教學實即可以培養年輕學子的民族認同感,實在是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
作者:梁振威2020-10-16
人文教育該是培育孩子成為君子的教育,這可證諸於歷朝流傳下來的蒙學經典、各家家訓及甚至今天的語文教材。
對通識教育檢討建議的幾個回應
作者:黃冬柏2020-10-15
本文嘗試從前線教學人員角度和課程原初宗旨,針對專責報告中對通識教育建議作出幾點回應。
官津直私 何者為先
作者:曹啟樂2020-10-14
官立、津貼、直資、私立四類學校,各有特色,都能提供優質教育,培養社會各方面的人才,是沒有所謂優次選擇問題存在的。家長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子女選中合適他們就讀的學校。
課堂研習如何促進學校教師共享知識
作者:朱啟榮2020-10-13
今期「教評心事」中嘗試從知識管理的理論觀點分析「課堂研習」如何促進學校教師共享知識。
價值失序的社會
作者:邱國光2020-10-12
知識工廠基金會預計社會價值將會失序,社會各項事情變得反覆無常、難以預料、錯綜複雜及晦暗不明。應諸近來世界乃至香港的發展,基金會的預測,真的不幸言中。
漫步上環:追尋褪色中的老香港
作者:蔡國光2020-10-09
用半天時間,與友人閒逛上環,遊走於大道中與大道西之間半山的小範圍。高度推介作歷史文化考察、專題研習、其他學習經歷等活動項目。
學校應推行死亡教育
作者:劉鴻輝2020-10-08
「正向」一詞,固然冠冕堂皇,可討家長、外界歡心。可是,世事本是正反二元,甚至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光談正向,不是為學生建築一個世界為我而轉的虛假天堂嗎?
面對憤怒的十個選擇
作者:彭智華2020-10-07
當處理憤怒狀態時,大家有沒有選擇,可以有更理想的出路,或更好的安排嗎?現在提議面對憤怒時可能有的十個選擇。
政、治──政策與管治
作者:鄧兆鴻2020-10-06
治理是一個理論性概念,是指使穩定的實踐和組織得以建立及延續的行動和過程。廣泛的概念,可以指組織機構的所有行為。
「學時」與「課時」
作者:陳章華2020-10-05
當人們看到增加學時減少課時的時候,不免會擔心是否會將學習轉嫁到家長或學生身上呢?也有學界意見指困難在於微管理,即如何界定學生在運用非時間表上的時間學習呢?
聯繫感代替社交距離──重建和諧校園與個人幸福感
作者:鄒秉恩2020-09-30
自2020年1月肺炎疫情在港爆發開始,香港人已經歷了一段頗長時間的「社交距離」,原有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繫、社交網絡、個人幸福感以至身心靈健康等都被削弱得體無完膚。
香港老師何去何從?
作者:張海暘2020-09-29
教育雖不能完全脫離政治考量,但在能力範圍內,我們還是應該力保孩子有基本的空間,去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政見。
疫情下,學校圖書館能開放嗎?
作者:蔡世鴻2020-09-28
在疫情期間,為學校的圖書館重開,我花了不少心血,在此和大家分享交流,以應付這個百年一遇的大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