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驚悉史丹福大學著名學者陳明銶教授在赴港出席學術會議途中遽然離世,心中不勝哀慟,久久不能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幾天前我還收到他的電郵,約好來港後一起吃午飯,談出版文集一事,他再也不能出現了!
2000年在史丹福結緣
一個多月來,每每想起我與陳教授聯繫交往的點點滴滴,更為悲痛難抑。1993-1995年我在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學習,那時就知道陳明銶教授大名。2000-2001年我在哈佛大學法學院研習期間,一次到訪史丹福大學,經港大朋友介紹,正式認識了他。他很熱情帶我們參觀並請我們吃飯,聽他講史丹福大學以及他從事香港研究的計劃。2006年,他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組織了一場關於香港問題的學術研討會,請北大饒戈平教授和我參加,通過那次會議我對他有了更深的認識。次年,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之際,他在史丹福大學舉辦了中國香港特區10年研討會,邀饒戈平教授和我等參會。會後他不斷督促參會者提交完整論文,最終出版了一本書,總結一國兩制10年實踐的得失。據我了解,這是關於香港回歸10周年唯一的一次在國外舉行的學術研討會。這些年我們又幾次在北京或者香港相逢,他依然保持着對學術極大的熱忱與樸素風趣的作風。2015年底我來香港工作,他寫信祝賀。去年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他與香港政治科學學會在恒生管理學院(現恒大)舉辦了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參加了這次會議。之後他又在美國、加拿大幾個名校以「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20年:跨學科視野」為主題舉行巡迴學術研討,我因事務繁忙無法親臨會場,錄了一段演講視頻在會場播放,不想竟因此錯過了向陳教授再次當面請益的機會。
真的失去了才知道重要
陳教授為人熱忱豁達,襟懷廣闊,率直而不投機,熱誠而不虛偽,他是兩岸四地研究港澳問題學人在北美的「家」,每每有港澳台朋友到北美訪學,都會把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作為「驛站」,到陳教授那裏接受他的「再教育」,聆聽他對當今大勢和港澳情況深刻的分析、嚴厲的評判和獨到的見解。如今,突然失去在北美的這個「學術家園」,最近我與許多香港朋友每念及此,都感歎不已,真的失去了才知道重要,真的離去了才知道他的不可代替,一時誰也找不到可以替代他的人選!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香港人,陳教授畢生關心香港,觀察香港,研究香港,是當今海外研究香港問題的一面大旗,長期在海外講述香港和一國兩制真實的故事,告訴世人香港回歸前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沒有發生什麼,為在國際層面推廣一國兩制和中國新的特別行政區做了大量工作。他的突然離世,使得國際學界在香港研究領域痛失巨擘。
從大歷史的視角看香港的定位
我觀察,陳教授研究香港與本地研究香港最大的不同是時空定位不同。從空間上,他跳出香港看香港,從世界與大中華的視角來審視香港的一切,這樣更能清晰看出香港在世界和中國的真實角色和地位。香港是什麼,她從哪裏來,能到哪裏去,不完全是我們在香港的人決定的,還取決於香港之外的人如何看香港,如何給香港定位。從時間上,他跳出當下看香港,因為他是歷史學家,自然帶有濃厚的歷史研究的色彩和特點,強調從大歷史的視角看香港的定位,即從近現代東西文化交流史、近代世界移民史及近代中國革命運動史等獨特歷史視角看當下香港。的確,香港今夕何夕,今處何處,不是當下這一代人確定的,而是30多年前老一代人確定的,有些更是早在100多年前乃至2000多年前的秦漢都已經確定的,當今任何人和政黨社團都無法選擇過去,選擇歷史,只能順應歷史大勢,把握今天,做好今天,做好自己,為後代創造更好的「歷史」。
特別是他提倡從中國史角度研究香港史,實現地方史與國史有機同軌合流。他畢生強調孫中山式的大中華視野與區域共融理想,把香港歷史發展放在大中華歷史演進軌道當中,展現出更長遠寬廣的視野角度。他大力提倡在香港投射出「大中華夢」的願景。他曾經說過,90年前,孫中山出於他的愛國、他的熱忱,為了中國人的前途,在香港發「中國夢」。今天,我們本着對香港的責任、對中國的責任,應該多發「中國夢」。這十分難能可貴。
從他的學術中,人們能真切感受到作為一名長期活躍於香港及海外學界的資深學人,陳明銶教授所自然具有的那種愛國愛港的樸素情懷。他從不隱瞞自己的立場觀點,在海外常為自己的祖國仗義執言,努力開拓對話空間。對於祖國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他會講出來,也會批評,更會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你能感受到那種真誠的善意和良苦用心,感受到包容理解和關心關愛。這種樸素的愛國情懷與文化認同彌足珍貴,體現了一位學貫中西、深受中西文化影響的傳統學人所具備的世界視野、中國情懷和民族自覺,令人欽佩。
近年來,他以花甲古稀之年不停奔波於世界各地關於香港問題的各種學術會議之間,最終倒在自己念茲在茲的學術之路上,其精神、修養及風度永懷我心,永存於世。謹此深切悼念陳明銶教授!陳明銶教授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