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才的出處

人怕太忙,性靈都沒有了。該怎樣做人的一個問題,反省的功夫,都忙得沒有了。

1941年,呂思勉「論青年修養和教育問題」,那是在抗日戰爭中,仍勉勵青年對環境不可不有真確的認識,沒有的原因是教育的缺陷,他所談是教育,不是指狹義的學校教育,而是指一般社會的風氣和制度。

80年前的中國人重機械工作和技術,有如二十一世紀重互聯網技術,當時情況是:(一)輕學問而重技術,以為技術即學問,(二)居高位的人志得意滿,驕奢淫逸,只愛做機械的人,(三)生計困難,年輕人急於自立,技術易學而學問難,父教子兄勉弟,只是搵食之計,(四)在既得之後,自足而不肯深求。久之,對於環境,毫無認識,「不學便老而衰」,這種社會風氣和制度,把許多有為的人葬送了。

研究學問的人,工作即趣味,從事技術的人,要工作外尋求刺激,所以社會就有淫樂之事。「馬照跑,舞照跳」,上海當年就是如此風氣,風氣不改革,社會無希望。歷史證實,「從來非常之才,每出於窮僻瘠苦之鄉,而必不生於紛華靡麗之地。」原因是人怕太忙,性靈都沒有了。該怎樣做人的一個問題,反省的功夫,都忙得沒有了。

今日的人一天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呂思勉最後提出一段孟子「吿子」篇的話:「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但如用斧伐樹,日日去砍,又豈能茂盛,善良之心,平和之氣,在白天所作所為,將它消磨盡淨,如此「其違禽獸不遠矣」,這個真理,孟子時代如此,呂思勉時代如此,今日亦如此,所以要成「非常之才」,只能去新疆、西藏的小村落才接地氣也,大都巿無用。

張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