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早前出席亞太台商聯合總會舉辦的第11屆台港論壇,大談台灣創新產業發展的前景與挑戰,以下為當天講辭節錄。
科技創新「is a whole」,為什麼講台灣呢?因為我想中國大陸的科技創新,這幾年,看到新聞的都很清楚,阿里巴巴說可以幫美國製造100萬個就業機會,所以其實中國大陸的科技創新,不是科技圈的人看新聞也可以看到,不需要多講;反而是台灣,自去年5月20日,我們必需坦白承認局勢是有點亂,從政治社會局勢來講,那台灣的科技往下要怎麼走?
Google與蕃薯藤的移形換影
我先跟各位報告一下,首先2012年,馬總統成功連任的時候,陳院長要我去擔任負責科技協調的政務委員,我這個位置也沒有做多久,有一天開完例行的會議,有一位彭總裁來行政院的辦公室來找我,他說「張委員,我要跟你談一件事情,那個跟科技是有關係的」,我說「彭總裁呀,當然就洗耳恭聽。」,他說「這幾個月呀,每個月每個禮拜,都在注意我們台灣的進出口數字,直線下降,那在2012年2月的時候,台灣的進出口數字掉很兇,這是怎麼一回事?你要不要注意看看,找這個原因?」找這個原因後來找到是台灣的一家科技創新公司,它在整個全世界的市場的銷量下跌得很厲害,我也坦白跟各位講,是我們造手機非常有名的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所以他來告訴我說,「有沒有辦法去拉宏達一把?不然的話一家公司居然會影響台灣整個國家的出口數字。」
我舉這個例子來說,就是想說這個台灣從2012年的時候開始,我就體會到在全世界的市場來講,其實台灣過去依賴的這種「computer hardware manufactory」,在美國買到的電腦是從美國製造的比率很高,在美國找到台灣製造的就很難。在台灣的科技出現空窗期,那新的就要來,但不是要起來就可以起來,台灣要拋開社會的政治紛爭,好好去發展科技創新,這個是我今天跟各位誠心建議的。
先說,台灣到底會不會創新?台灣有一個搜尋引擎叫做「蕃薯藤」,因為大家說台灣的形狀像蕃薯藤,蕃薯藤是由台大幾位教授還有幾位電腦科學學者創的中文搜尋引擎。這個搜尋引擎上市之後,是台灣第一把的搜尋引擎,後來美國也開始有Google了。蕃薯藤出來的時候Google還未出現,Google後來變得有名,蕃薯藤的創辦人告訴我說,Google的創辦人要到台灣去找我們蕃薯藤,那個時候Google也不是太有名,所以就親自到台灣,跟蕃薯藤說「你蕃薯藤呀,你要換上我的Google搜尋引擎好不好?你外面的包裝還是蕃薯藤。」蕃薯藤就說:「我憑什麼要用你的?」那比較一下,Google的搜尋成本是有蕃薯藤的四分之一,為什麼?Google搜尋時的經濟規模比台灣的大得多,所以搜尋成本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所以那些蕃薯籐的朋友看到人家的成本,在商言商,就換了。後來蕃薯藤賣了幾手,其實蕃薯藤一開始是有潛力的,有人投資的,可是不成功,因為經濟規模不大。後來的股票又被我當成紀念品。
台灣到底會不會創新,我說,技術上會,商業規模會,市場上也可以的,但一定要全球化的環境下才可以發生。
與Facebook擦肩而過的PTT
接下來就是PTT(批踢踢實業坊),它在台灣的以學術性質為目的在網路上提供言論空間,一開始是由台大的學生創立的,到現在已超過20年,比臉書還要早,用台大學校的電腦和網絡,不僅是台大學生可以上,其他人也可以,十分受歡迎,你要看任何的對時事的批評也可以上去看,很多人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可是我看到臉書出來的時候,它一開始是畢業紀念冊,你知道嗎?跟PTT是一樣的,任何人都可以上去。我好多年前說,好可惜呀,看到臉書慢慢愈來愈好,當年我們台大學生做的PTT為什麼沒有想到商業化?台大後來有一位副校長就跟學生說:「你們把PTT商業化好不好?」可是已經來不及,因為當時離PTT創立已經十幾二十年了,把這個技術拿出來開一家公司的話,那些創辦人都已經畢業到美國去了,找都找不到,開公司就要拿錢給誰?
最後講電子商務,中國大陸的阿里巴巴現在很成功,看一下現在亞洲電子商務這種網絡購物其實最早做得相對成功的是台灣有一家公司,可是後來就沒有全球化業務,就被阿里巴巴做到最世界數一數二,最近這家公司跑到泰國去了。
台灣到底會不會創新,我想說會!可是市場支持不了,沒有商業的觸覺,當時PTT的那批學生就是這樣。
要創新的話,商業模式和技術都要創新,要循環精進,商業模式要獨特和可持續,要市場能夠接受,新創事業就是從這兩方面切入,那到底是先有技術還是先有商業模式?是商業模式帶動技術?商業模式帶動技術的例子很多,晶圓代工帶動晶圓製造、網絡購物帶動商品推薦和倉儲物流、便利超商帶動物流配送和商品篩選。
「母雞帶小雞」帶起台灣創新產業
那台灣的創新產業到底有什麼問題呢?
這都與台灣的教育模式相關。台灣的教育培養的作風有幾點:
第一,學生不好辯論、謙遜有理不自誇、有禮貌不愛吵架,美國的學生就不同,有問題就問;拿我自己說,我到美國的Google工作的時候,開會時都想着讓別人看講,結果到我就沒時間講了,美國人就是相反的,後來我向Google請辭,說要到台灣去做官,老闆說「你不說話會被人欺負的,我看你做不了多久」,結果他把我的位置空了一年;
第二,台灣教育都是不喜歡談錢的,認為談錢就是骯髒;
第三,教育也沒有培養團隊合作、人際互動的習慣,令學生習慣以個人行動;
第四,台灣學生由於比較安靜,都缺乏溝通談判的技巧。
台灣教育都是重理工、輕商業的,要創新就只能從商業開始帶動。看美國的臉書和Google,要發展都是靠廣告業,不是單靠搜尋引擎,反觀台灣的PTT就沒有商業考量。
再者,台灣亦缺乏新創成功的參考經驗,令企業的市場評估與行銷計劃、財務規劃等都難免遇到不少困難。
其次,資金來源少,台灣的一般創新產業投資太保守;大企業與新創團隊之間有文化差異及缺乏互信默契。
然後就是經濟規模的問題,台灣市場不足以支撐產業的國際化成長,例子如上面提過的蕃薯藤和電子商務。
最後是台灣缺乏大型國際企業孕育和併購新創,台灣市場能見度不高,需要「母雞帶小雞」走入國際。
發展替代軟體與人工智慧
同時,我認為資通訊應用是未來新創的基礎,網絡普及後資通訊的應用面大增,例子有搜尋引擎的發展衝擊廣告業、電子商務衝擊物流與零售業、影音與社群網絡衝擊媒體和廣告業;行動化工具也推波助瀾,現今社會人都一手一機,隨時上網;資通訊的新應用不斷出現,如大數據、物聯網、工業4.0、人工智慧、無人商店、自駕車等。
台灣其實有很強的應用需求。在傳統機械業上,開始轉型到工業4.0,包括監控生產線設備、故障預警服務;醫療與長期照顧上,有健康手環、精準醫療;在智慧城市的發展上,有安全監視器、車流偵測;在環境監測上,需要探測土壤含水量(土石流)以防災,空氣污染和居家節能等等的問題也要資通訊的應用;運輸與物流更不用說,需要車隊管理和低溫物流。
台灣在資通訊應用的發展上都遇到瓶頸。應用創意的落後、不合時宜的法規、市場規模的不足、創投資金的保守都導致台灣環境不易孕育新創的網絡資訊服務業;而且,台灣在應用趨勢上的掌握度都不佳,中小企業資通訊基礎薄弱,基礎建設缺乏經濟規模與競爭力,隱私觀念過於顧慮保守,限制創意動機。
台灣要培養創新創業的行動暫時有台灣新創競技場(TSS)和網路創業競賽(IDEAS),新創也要增加國際曝光,去不同的地方參展,如日本的Slush Asia、香港的RISE、美國最大的DISRUPT等;還要接受國際場合應對訓練;靠不同人士去幫忙構建人際網絡、拉線;透過被國際企業併購、與其他企業合併、與國際企業技術合作或授權,從而自的成長茁壯。例子如台灣的精品潛水錶Deepblu,零售業的商情分析系統SkyREC更已在多家國際大型連鎖賣場營運,還有教學媒介平台Hahow、VesCir Defiderm(loT)、結合地圖的社群分享平台地圖日記、資安軟體公司阿碼科技、手機過濾軟體Gogolook等。
未來新創策略要積極發展替代軟體與人工智慧;掌握累積大數據管道;積極確立合作生態體系;設計配套的商業模式,「能用軟體的,就不要用硬體;能用人工智慧的,就不要用人工」,這才能節省成本,令調整、成長更具彈性。
四大台灣新創方向
未來台灣新創的方向有四。
第一,加強國際鏈結—矽谷;
第二,提供完整的創新創業資源,如在學校、中小企業、婦女創業、農業等;
第三,全方位輔導新創團隊;
第四,深耕學校研究成果,篩選有潛力的成果輔導專利或技轉、創業。
此外,激發年輕人的鬥志也是很重要的。辦更多國際交流、國際自助旅遊,補助貧困學生;鼓勵社會層級交流,以「扶弱」刺激成長鬥志;鼓勵學生參與創新比賽、創客(3D printer/maker)比賽;輔導創業;業界辦更多實習計劃,磨練學生,塑造職涯目標都是可行方法。
最後,重要的是孕育台灣的發展環境。要重塑政府的管制心態,鬆綁法規,從管制到扶植;確立環境永續與產業發展並存的定位,讓產業承擔任更大的環境保護責任,政府落實照顧人民健康的責任;緊密連結國際創新創新重鎮,譬如說矽谷、波士頓、以色列等城市。
總結來說,台灣重生,經濟起飛。透過資通訊產業的創新應用,促進社會繁榮富裕,發長經濟;活力要靠有效率的政府和充滿希望的年輕人;永續發展要靠健康的環境和理智的民眾;和諧則需族群丶意識、勞資、環境及開發。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