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香港毗鄰有土地的大灣區城市是深圳與珠海。深圳現在是大灣區龍頭,其土地特別是南部亦會愈來愈緊張。一個建議是整合深圳、香港甚至珠海的貨櫃碼頭物流業,達到共贏的地步。這做法是要大膽新思維——大灣區主要城市之間之整合及互融。
由於成本和競爭,香港的航運業早已發展停滯。在高密度發展的都會區內,設置一個繁忙的貨櫃碼頭和其配套的後勤用地,以及市區的公眾貨物起卸區等,本身與都會區的發展也格格不入,造成了空氣、燈光污染、交通擠塞等問題。而由於貨櫃碼頭和其後勤用地本身的污染和潛在危險,會排斥其他發展,鄰近貨櫃碼頭的用地也難以作大規模發展,因此大量的油庫、危險品倉庫,也設置在其附近。單是貨櫃碼頭和油庫及危險品倉庫等,就佔據了位處都會區中的葵涌和青衣島超過500公頃的用地。
整合港口後勤和物流用地
由於市區發展,將貨櫃碼頭等作業用地遷離核心市區,甚至遷至其他城市,其實並非罕見。倫敦雖然是國際航運服務中心,但是它本身已經不再經營貨櫃碼頭,上海貨櫃碼頭遷至杭州市杭州灣。新加坡仍然是世界其中一個繁忙的港口,但是也順應着市區持續的開發,將貨櫃碼頭搬遷到較遠離市區的地方。
同時,在洪水橋和新界北其他地方的「棕地物流作業」,不少是從香港仍然有大量跨境陸路貨運的年代開始產生的。貨櫃堆場、倉庫、物流中轉等作業,由於在市區其他地方別無選擇,也只好在這些地方經營。然而,這些屬於「港口後勤用地」和物流作業的用地,其實如果能夠與貨櫃碼頭一起遷到一個有足夠規模整合在一起的綜合物流港,也有助提高效率。
當貨櫃碼頭和物流作業遷離都會區之後,也應該一併考慮將油庫與潛在危險品倉等,遷離設置在鄰近人口密集地區的都會區。如此一來,騰空出來的土地可以成為在都會區內一塊大型臨海的優質發展地段,可以提供相當大量的土地以供現有的核心商業區擴展。這大規模的土地,也可以提供充足土地供興建各類公營房屋,協助遷置舊區居民,以加快九龍的市區重建,解決舊區嚴重老化的問題。
建立大灣區港
在選址上,要避開生態敏感水域,但是水深和水流又適合做貨櫃碼頭,還要有相對成熟的交通基建支持,香港水域內較難找到合適的地方。長洲南是以往考慮過的選址,但是從長洲南接駁交通基建接駁現有的交通基建並不容易,而且其位置只適合服務香港,而不適合服務到珠江三角洲其他的城市的物流需要,未必是最佳選址。
鄰近香港,與大嶼山西南的分流角相對,隔著水深的大嶼海峽的桂山島,是更加理想的選址。桂山島東、南兩面深水,而西、北則相對淺水。其北面本來只有開闊的珠江口,但是港珠澳大橋業已開通,連通深圳和中山的「深中通道」也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通車,故只需要從桂山島接駁一條南北走向的橋樑幹道連結此兩交通幹線,形成「干」字型的交通網絡,就可以打通珠江三角洲東西兩岸的物流走廊。
而由於港珠澳大橋採取「三地三檢」的運作模式,這個接駁大橋的「大灣區港」本身就是一個保稅港。貨物在運往碼頭之前,和下船之後可以在三地各自的口岸進行清關手續,在保稅港內則集中處理。這使得這港口在運作上更便利,使這個港口比現有的任何一個處於各自關稅區內的港口都更加有跨區競爭力。
珠江三角洲裏的港口,比較大規模的有深圳的鹽田港與大鏟灣、香港的葵青港、廣州的南沙港、珠海的高欄港。一個面積不大的珠三角裏,多個港口之間難免存在競爭關係,而且較難做好協調和規劃航線。現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談得如火如荼,如果能夠在港口發展上,推動在桂山島建立起一個「大灣區港」,可以一舉多得。
首先,大灣區的物流發展可以更好地規劃,不用重複建設、惡性競爭,能夠更佳地協調。另外,搬遷了現在位處香港都會區的葵青貨櫃碼頭,和正處於前海發展區緊鄰的大鏟灣,本身可以騰出的土地,發展潛力巨大,土地財政的收益與發展的經濟效益,可以相當充裕地覆蓋了建設桂山島人工島與接駁交通基建的成本。
另外,借助建設桂山島人工島所提供的機遇,可以將其他適合的「潛在危險裝置」遷離珠三角城市的市區,騰空現有市區用地以供發展,同時改善市區環境和城市對於氣候變化與天災的抗禦力。
重思維港
對於香港來說,將貨櫃碼頭遷離維多利亞港,應該帶動將其餘在維港範圍內的公眾貨物裝卸區也遷離維多利亞港。這樣可以優化、活化維港,讓維港從過去的「工作港」變為「生活港」(transform from a working harbor to a living harbor)。正位於西九文娛藝術區旁的油麻地公眾貨物裝卸區,如果能夠遷離,並且將裝卸區改為漁人碼頭式的公眾遊艇碼頭,並打通西九文娛藝術區到奧運站一帶的海濱,以致延展到現在的貨櫃碼頭一帶,一直往荃灣伸延,整個維港的海濱的吸引力將會大增。而且,減少了作業船隻在維港內穿梭的需要,加上持續改善維港水質,維港這個世界有名的港口,可以增加更多水上活動,讓市民真正享受到這個港口,讓她成為真正的「生活港」。
同時,當貨櫃碼頭與油庫等設施搬遷出去之後,可以規劃將現在散落新界「棕地」上的作業,更好的以「物流園」、「環保回收園」,以至汽車維修中心等的規劃方式,集中在屯門西與已規劃的龍鼓灘填海區內。只要提升龍鼓灘路,並且增加一條貫通青山的隧道以直通屯門公路和三號幹線,龍鼓灘填海區與屯門西——包括屯門內河碼頭一帶——是有潛力可以將現在散落在鄉郊地區的「棕地作業」,更有效率地集中起來,以長遠的園區發展方式發展,有助提升物流、環保回收和汽車維修等行業的水平,也可以大幅改善其原處鄉郊地區的環境,增加發展潛力。桂山島的「大灣區港」,與通過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屯門赤臘角連接路聯繫起來的屯門西及龍鼓灘填海區,可以使香港的物流作業更加歸一的集中在西南部,避免大量重型貨櫃車經常穿梭於市區之中,也有助改善市區交通和空氣質素。
新藍圖構想及總結
筆者建議均衡發展的東南西北四大都會藍圖,在南面核心商業都區(中環港島)以外,增加/強化「東」、「西」、「北」三副都區:
1.東面:九龍東發展區
由啟德、九龍灣、觀塘引伸至將軍澳,擁有優質現成交通社區設施基礎包括郵輪碼頭,政府已在打造智慧低碳城市。不少工商界已投入發展及運作如新經濟數據中心等。
2. 西面:九龍西新舊區
由西九交通樞紐輻射,含傳統人口工商密集之深水埗、荔枝角、長沙灣區,現成交通社區設施基礎完善。潛在機遇在打通葵涌、青衣區,若後者通過物流業改造重置(例如遷貨櫃碼頭,部分物流往屯門西)。但改造舊區要勇氣和新思維。先騰出較大土地建好新區,做成舊城更替。
3.北面:新界西北/洪水橋新發展區
毗鄰深圳福田區,目標市場龐大,尤其是商業服務(例如測試、驗證、會計、法律、醫療)。現成交通社區設施基礎不錯。打造400000+就業居住區。
4.北面:新界北/前禁區及現禁區(註1)
毗鄰深圳羅湖區、「禁區思想」如「中英街」已大大落後形勢。目標市場龐大,加上現成交通社區設施基礎不錯,融入及支援河套計劃,跨境購物等。
新界加強發展力度乃重中之重!同時解決就業房屋重要方案並緊密連接大灣區帶來機遇!
總結
境外覓地可能是解决香港土地最頭痛的問題:「棕地物流作業」分散及欠缺規劃。
既然問題直接、目標清晰,認清問題的癥結,解決唯一方法是回歸有策略性規劃研究的重要性,包括策略性發展區和與其相匹配的策略性基建配套的重要性。
長遠和全局思維,所需規劃和土地發展的週期非常長,需要提早起碼10年規劃、諮詢、籌備、落實;並要前瞻策劃發展的需要。還要急起直追補回過去20年落後的土地供應與策略發展的空白,再加上一個合理的「土地儲備」作為未來30年發展不可預見之需求的緩衝之用,計算出來之後這個新的發展策略,牽涉的範疇不少,涵蓋了規劃、交通,及跨境「大灣區發展規劃」等範疇,在行政上並不簡單,但卻是更能夠根治香港規劃遠景、策略與土地發展不足問題的方案。不能再拖下去!
註1:落實中之河套計劃
〈實幹型策略規劃是香港唯一出路〉三之三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