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了解的是,長者也是普通人,普通人的各方面需要他們都有,有些大型機構例如 WHO,都會花時間研究長者需要,發現他們的需要與年輕人分別其實不大。」
銀髮經濟——指的是隨社會人口逐漸老化,為長者應運而生的產業,一般而言可以大致分為保健經濟、服務經濟、老齡教育、老年福利設施等多項產業。一直以來,歐洲國家老年人口所佔比率較其他地區高;亞洲則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當中人口老化最為嚴重的日本早已着力發展銀髮經濟,鄰近地區台灣亦相當關注——惟人口老化第二嚴重的香港未見坊間積極討論。
「香港和台灣的側重點不同,台灣比較偏重社區工作,會走進社區看看長者需要什麼,再想想可以從哪方面幫助長者解決需要。」中大社會科學院心理學系馮海嵐教授多年研究長者需要,是人口老化、退休、安老服務等的專家。「譬如說長者沒什麼空間聊天,便將大廈之間的後巷粉飾,畫成五顏六色,再添罝桌椅讓他們有坐下來聊天的空間——有了社交環境便有人來做生意——經濟蓬勃起來便變成『銀同社區』。」
馮教授說的「銀同社區」位於台南,原是一老化社區,隨着老居民動手重新整理,這地方搖身一變成為了以環保和長者為主體的銀髮社區。「每個社區的做法不同,不過理念是相若的。而香港則較像西方,學者做文章研究,真正走進社區改變群眾的則不多,我不敢說哪個較好,如台灣選擇走進社區,學術研究便不像香港般好,但台灣民眾卻能得到真正的好處,可謂各有利弊。」
銀髮 iBond 滿足的是長者的心理需要
今年,全民退保於香港鬧得沸沸揚揚,一時之間人口老化的議題又給放在桌面上討論;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前於預算案中提到「銀髮 iBond」的概念,對於香港長者的需要,社會各區是否已給了充分的回應?「現在政府於這方面做得不多,例如銀髮 iBond,長者只能購入一手,根本有與沒有都沒大分別。而其實有餘錢買 iBond 的長者,都是中產人士或專業人士,為了退休後找一些投資機會,最好便是這種穩定而有利息的投資,因為能帶給他們 sense of security(安全感)。」
馮教授的意思是,銀髮 iBond 對於長者而言,與其說是金錢上的需要,倒不如說是心理需要。「以投資產品而言,2%的回報率實在不過,長者若能花些時間鑽研股市,可能輕易便取得2%的回報。更別說學歷較高的長者,他們自有更好的獲利方法,但銀髮 iBond 的好處不在回報,而在穩定,它給予長者穩定收取回報的安全感。」她又說,很多長者事實上相當富有,但由於沒有安全感,所以終日憂心忡忡。「譬如退休之時看看戶口,認為有一筆相當於20年生活所需的費用,開始時心裏自會踏實。但慢慢發覺自己比想像中還要長壽——這是好事——戶口的資金已不足以養老,他們便會變得相當節儉,不願花錢,導致生活口平下降。」
「這時候,有了如銀髮 iBond 這類的產品,讓他們有了穩定的利息收入,心裏自然有底,也就更願意花錢,生活水平不致急劇下降。」
女士更容易陷入老年貧窮
投資產品只是銀髮經濟的一環,如馮教授所述,能有餘錢作投資的大多是專業和中產人士,然而基層的長者所需,亦是社會必須關注的要點。「香港的草根階層長者,往往『退休』後會繼續工作,從前朝九晚五,現在變成了兼職。繼續工作的原因當然是為了金錢,因為他們未必有退休金,就算有也不多,不足以維持生活,但又未至於需要拿取綜援的地步,所以便得繼續工作。」
馮教授繼指,本來長者只要繼續工作,雖遠說不上生活舒適,總不會窮至貧窮線以下——不過前提是健康良好,沒有驗出大病。「他們雖有積蓄,但可能只需一次大病,去幾趟私立醫院,儲蓄便會所剩無幾。」
「還有一個現象: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老年貧窮。這個年代的老年女性,往往人生花了一段時間照顧孩子,父母年紀大時又得照顧他們,所以她們的退休金會比男性少;而男性平均壽命較短,早些患下大病的機率亦較大:結果是丈夫首先患病,夫妻的積蓄因醫療費耗盡,然後或許丈夫不幸逝世了,當妻子年紀再大一點時發現患病,已沒有半個錢能醫治身體。」
「工作30年後退休」的概念已經過時
隨着醫療進步,人類平均壽命上升,社會老齡化的程度亦會愈加嚴重,如何避免陷入老年貧窮,這將是所有市民都得關心的議題。「先說一下『人口老化』的定義:地區中60歲以上人口比14歲以下人口為多,這便算是『人口老化』。」早於2012年,香港便過了上述界點,直至2016年,這個差距仍然不斷擴大,意味人口老化的程度不斷增加。「100年前,人類平均壽命約處於30、40歲,現在是女性89歲、男性85歲,壽命最大數為120歲。」
「基於這些事實,大家的觀念都需改變,不要再打算畢業後拼命工作30年,以為可以憑這些工錢養活自己下半輩子。現在人類的壽命可以高達100多歲的,試想想你有105歲的壽命,若你於65歲退休,以後還有40年的生活,你只工作了40多年,所賺取的資金足夠包括工作期間的80多年所需嗎?——這是不合理的。」
為應對老年生活應對,馮教授提到一個概念:畢業後工作10年、休息10年、再投身工作30年、退休。「有些社會已經奉行類似的工作模式,例如丹麥,那裏由於地大人少,所以人口政策相當彈性,市民可以選擇讀書與工作的年齡。美國華爾街也有人響應這個模式,因為大家都明白一口氣存下一筆金錢,依靠它過活40、50年是不合理的。」
馮教授繼指,在這個模式下,市民的人生規劃或許較易實踐。「畢業後工作10年,屆時大約30多歲,可以先休息10年,找個伴侶結婚、生孩子、四出旅行,至40多歲再工作至70歲左右。這樣實際工作年期與現在無分別,而人類的身體機能於75歲後才會出現明顯退化,是個可行的模式。」
退休後不必只做義工
「坊間一直有謬誤,認為長者退休後便要做義工,當然手續上義工比較容易處理,但其實未必每位長者都願意當義工,一是他們已經工作好多年了,二是義工沒有收入,給不了長者生活保障。」
馮教授坦言,長者如需繼續工作以補生計,亦非所有工作都合適。「比較合適的工作也是有的,例如家務助理。現在基本都是由外籍傭工擔當的,雖然這類工作需要一定體力勞動,但也有長者能夠勝任。」目前,政府針對家務助理設有培訓課程,惟參與人數不多,亦有筆試一類門檻。「我建議簡化這些程序,畢竟家務助理不必歷經這麼多考試訓練,改善空間還是有的。」
「另一例子是教學助理。很多長者都願意做助教,而且他們還可能比年輕人做得更好,例如守時、負責任等都是他們的長處。」不過這類工作或要求較高學歷,門檻相對較高。「退休教授是最適合的人選,雖然他們一般較富有,但由他們開始也是個辦法。」
全民退保仍待社會共識
馮教授一直提到,於人口老化、銀髮經濟的環境下,政府主要擔當協調角色,至於全民退保之類的政策,她則指難度頗高。「全民退保的前提是社界各界人士都願意付出,只有就業人士願意供款,長者才可獲得資助,但目前社會共識仍不足夠。很多人都認為,我自會為自己將來負責,及早投資存一筆養老資金,為何我非得拿出金錢供款呢?」她表示,政府要做的就只有繼續尋求共識,首先要讓市民明白,目前的人口政策並不能照顧所有長者。「找出讓大家都支持的方案很難,但這是唯一出路。」
「至於銀髪經濟的發展,可以說說外國的實例參考:美國有人建議研發合適長者的球鞋,更有人要求 Nike 參與研究,可惜遭到拒絕,因為 Nike 始終是面向青年市場的。」雖然過程碰上波折,但研發最終還是成功,創造出讓長者不易跌倒的球鞋。「這種模式其實很適合香港,不但能創造出新產品,而且過程中雙方都能獲利。對比依靠政府稅收、要求市民無償資助長者的方案,這種模式或許更易成功。」
(封面圖片:香港影星羅蘭;國際時裝品牌 Saint Laurent 宣傳照)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