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統一表述香港非「殖民地」,全方位推展國民教育──專訪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

新任教育局長蔡若蓮接受鳳凰衛視訪問時表示,教育永遠可以做得更好,課程設計、師資培訓、校園環境等都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幫助不同年代的學生裝備自己。

曾任教師和校長的蔡若蓮,在加入香港教育局前有近30年的教學經驗。多年的實踐讓她經常思考,如何能持續優化下一代的學習環境。

「教育其實是一個會不斷優化、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並非一定要翻天覆地。」面對社會不時有聲音要求大力改革教育制度,蔡若蓮在接受鳳凰衛視訪問時說,教育永遠可以做得更好,課程設計、師資培訓、校園環境等都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幫助不同年代的學生裝備自己。

蔡若蓮指出,特區政府投放在教育的經常性開支,從1997年的370多億港元,增加到今日逾1,000億港元,巨大的資源投放,足見特區政府提升教育素質的決心。

2017年,蔡若蓮從教學前線走到制定教育政策的崗位,擔任教育局副局長,本屆政府升任為教育局局長的她認為,工作範疇與過往5年無異,而且在她看來,校長、老師、班主任等所有最前線的教育同業,都是香港教育的責任人,「希望像特首所說,是『我和我們』,整個團隊一起把教育做好。」

制定統一表述,清晰教學指引

甫上任她便遇上挑戰,因為香港高中本學年新推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材裏面的一句「香港不是英國殖民地」,最近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有意見認為此舉是否定香港曾被英國佔領的歷史。

蔡若蓮指出,香港的教育要採取多重進路方式,結合課外經歷,比如內地交流等活動充實學生的認知,全方位認識自己的國家。(灼見名家圖片)
蔡若蓮指出,香港的教育要採取多重進路方式,結合課外經歷,比如內地交流等活動充實學生的認知,全方位認識自己的國家。(灼見名家圖片)

蔡若蓮坦言,過往可能因為教材沒有清晰說明「殖民地」和「殖民統治」兩個概念,導致市民理解出現偏差,如今需要有一個統一、標準的表述,讓學生準確了解香港的歷史。

她說:「過往在概念上其實是比較含糊的。如果我們沒有很清晰、全面、完整地把整個概念講清楚,無論是老師課堂教學,還是同學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即是對『殖民統治』這個概念的理解都會有偏差。某些概念的偏差是會影響其整個學習,過往可能沿着教材的編寫留下來一些問題,我們現在都一次過有一個比較統一、標準的表述,這對於教學,尤其是學生準確了解歷史概念是很重要的。」

香港教育局日前也主動發文,引用理據向社會說明「香港不是殖民地」,而這個說法並非否認香港曾被英國佔領的歷史,只是強調用「殖民地」來描述香港的地位並不恰當,必須讓學生正確認識中國一直擁有香港主權的事實。

既然要構建學生的國家觀念,為何香港回歸25年來仍未推行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她認為,獨立成科只是香港推展國民教育其中一種方法,但除了學科知識,也得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民身份認同,課程時間明顯不足,因此應該採取多重進路的方式,結合課外經歷,比如內地交流等活動充實學生的認知,讓他們可以全方位認識自己的國家。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新學年將至,但不少學校最近反映難以招聘教師。資料顯示,本學年公營及直資中小學教師流失率分別達到7.5%及8.4%,合共流失4,050人,對比上個學年增加約7成。

蔡若蓮表示,當局已加強與師訓機構的聯繫,強化教師的培訓並調節名額,而目前教師供應依然充足。

蔡局長鍾情傳統文化的原因在於,她認為裏面蘊含着古人的無窮智慧。(灼見名家圖片)
蔡局長鍾情傳統文化的原因在於,她認為裏面蘊含着古人的無窮智慧。(灼見名家圖片)

在訪談結束的一刻,蔡若蓮向記者介紹身處的集古齋畫廊,原來她曾在這裏學習書法,除了因為自己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她說香港不少文化機構都經營困難,故希望能夠親身支持。

不少人都知道,蔡若蓮即便多忙也會抽時間練習書法,而她辦公室就有一幅自己書寫的《愛蓮說》,「蓮是花之君子者也,希望在這個價值觀紛亂的時世,我們都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所以我很喜歡寫這個。」

書法以外,油畫、讀詩書都是她的業餘愛好,而鍾情傳統文化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裏面蘊含古人的無窮智慧,正如蘇東坡不僅是位文學家,更是藝術家和治水家,總有值得學習之處。

原刊於鳳凰衛視,本社獲授權轉載,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