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解決醫護短缺問題

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的醫護短缺問題一直存在,或許在不久將來我們真的可以利用科技代替(部分)醫護人手,然後那些什麼引入外地醫護的討論可能會變得無關重要。

不少歐美國家正經歷勞力短缺的問題。以美國的勞力市場為例,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美國工人的工作時數,仍比新冠肺炎疫情前大跌4.3%。

勞力供應減少的原因有好幾個,有部分人是因為當地政府提高失業救濟金而繼續「失業」,有部分人(尤其是女性)因為照顧家人而選擇退出勞力市場,也有部分人因為各種健康原因想待疫情真正過去才開始揾工。

工作人口大減  影響GDP不大

有趣的是,即使美國的工作人口大減,但同期的GDP卻只比疫情前下跌0.5%。換句話說,這次疫情對不少企業來說是一個測試不同省減人手方法的「自然實驗」(natural experiment)。

在這次「自然實驗」中,有部分個案是源自企業主動改變營銷策略以省減人手。舉個例,以往酒店每日都有清潔工人到房間進行清潔,但現在不少酒店都只會在客人主動要求後才會提供服務。

不過,亦有不少個案是由於企業以各種科技來替補人手的不足,尤其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任期間更改了稅制,為企業引進科企提供不少誘因(美國的薪俸稅約25%,但如果企業引入科技而又在會計帳簿上把它當作資本投資入帳,其稅率只約5%)。

科技監察病人  減少巡房需要

舉個例,疫情之前已有不少餐廳讓客人用iPad點餐,這種省減侍應的科技,在疫情後似乎有加快的趨勢;另外,有醫院亦開始引用科技讓醫護可以同時監察更多病人的情況,美國西部內華達州的一間醫院最近正進行一項測試:它讓病人戴上一個約銀仔大小的電子儀器,然後讓護士在另一間有如機場的航空監察房的房間,遠距離監察所有病人各種指標,從而減少護士們不斷巡房的需要。

科技除了可以用來減輕護士們巡房的需要外,亦可以減少不少醫生做手術的錯誤,早幾年美國就成功利用機械人替一隻豬做心臟手術。

當然,現在的自動化技術可能還未成熟到可以讓機械人替真人做心臟手術,但是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的醫護短缺問題一直存在,加上這次疫情提供的「自然實驗」機會,或許在不久將來我們真的可以利用科技代替(部分)醫護人手,然後那些什麼引入外地醫護的討論可能會變得無關重要。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梁天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