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今年成立90周年,在港大圖書館二樓舉行「足迹」展覽,回顧90年來所走過的路,展期至11月3日。展品反映了早年師生的教學生活,有中文系系主任賴際熙、許地山和林仰山的手稿和繪畫、學生張愛玲的學籍紀錄與成績、學生周永新的習作,以及中文系老師編纂的講義等。這些東西保留至今天,都已成為歷史文物了。——————————-———
香港大學在1912年開學,初期只有醫學院和工學院,翌年增設文學院,開辦中文課程。當時中文僅作為一年級的選修科目,由賴際熙和區大典兩位前清太史擔任專席講師,仿照廣東廣雅書院學制,教授史學和經學,另設「正音班」(Mandarin Class)給不諳粵語的學生學習。
籌辦中文學院
漢學家金文泰(Cecil Clementi)就任香港總督後,開始推動中文教育,1926年創辦官立漢文中學(後易名金文泰中學),是香港首間官立中文中學。同年,賴、區兩位太史向港大提議改革中文科,設立華文部(Department of Chinese),在原有史學和經學的基礎上增辦「文詞學」。
身兼港大校監的金文泰支持他們的建議,但港大缺乏經費,為此港大校長康寧(又譯韓惠和,William W. Hornell)聯同賴際熙前赴馬來亞籌款,獲華僑捐資港幣4萬多元。1927年華文部(當時稱中文學院)成立,由賴際熙領導。任教老師除了賴、區二人,還有溫肅和朱汝珍等,均是赫赫有名的前清遺老。
中文學院雖然順利開設,但旋因經費緊絀,校方準備將之結束。華人領袖周壽臣、羅旭龢與馮平山等人得悉後成立勸捐委員會,1928年合共籌得20萬元,令教學得以繼續。當時中文學院沒有專用課室,亦沒有具規模的中文圖書館,因此鄧志昂捐資6萬餘元興建教學大樓,馮平山捐款10萬元興建圖書館大樓,兩座樓宇分別在1931年和1932年啟用。
鄧志昂樓
今天沿般含道西行,快到香港大學正門時會見到一座中式石牌坊,上面刻了「香港大學鄧志昂中文學院」和TANG CHI NGONG SCHOOL OF CHINESE VNIVERSITY OF HONGKONG,並有一副門聯:「大德不踰行為世法、學古有獲業精於勤」。VNIVERSITY有別於常見的UNIVERSITY,有人認為工匠一時大意刻錯,其實這是拉丁文的寫法,以V代替U字,藉此賦予古典莊嚴的格調。穿過石牌坊,步上一列石級便抵達鄧志昂樓,其立面和門前奠基石同樣以V代替U字。
大樓於1931年9月28日由當時之總督貝璐(William Peel)揭幕,鄧志昂出席典禮,其子鄧肇堅代為致詞,概述中文學院興建原委。大樓高三層,左右對稱,以簡潔為主,但添加少許古典特色。外牆飾以上海批盪,模仿麻石質感。
1933年港大文學院進行改組,將中文學院納為文學院的一系,稱為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賴際熙同年退休,告別任教香港大學20載的歲月,校方委任林棟署任中文系的行政領導工作。
1935年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的胡適到港大接受頒發名譽法學博士學位,校方有意邀他出任中文系講座教授,為課程進行改革,但他婉拒,改為提議兩位人選,一位是史學家陳寅恪,另一位是任教於燕京大學的現代文學家許地山。結果許地山答應來港出任中文系系主任兼教授,他工作和上課的地點在鄧志昂中文學院,直至1941年8月4日病逝。他生前努力改革教學方法,提倡白話文,卓有成效。
1950年代初中文系遷往本部大樓,之後鄧志昂樓曾作不同用途。1982至2012年期間由亞洲研究中心使用,現今用作饒宗頤學術館。2006年文學院改組,中文系升格為中文學院,成為文學院的重要支柱。
馮平山樓
鄧志昂中文學院開幕後一年(即1932年),由馮平山捐建的中文圖書館大樓由港督貝璐主持開幕,名為「馮平山圖書館」。可惜馮平山於1931年8月2日離世,由兒子馮秉華代為出席。馮氏後人及其他捐贈者仍繼續為圖書館捐款出力,開館時已有書籍逾3萬冊。
馮平山圖書館由利安建築師樓(Leigh & Orange)設計,以紅磚築成,保留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遺風。立面豎立一列壁柱作為裝飾,中央最頂端有三角楣,嵌入校徽,刻有THE FUNG PING SHAN LIBRARY,正門則有「馮平山圖書館」的刻字。當時底層開放給公眾閱讀,上層供大學師生專用。
首任圖書館館長為中文學院的翻譯教員林棟,1934年石塘咀發生煤氣鼓爆炸,引發大火,身在家中的林棟不幸罹難。其後由中文學院的陳君葆接任館長一職,戰爭期間他努力保存古籍,1947年獲港督楊慕琦頒授英帝國官佐勳章(OBE)表揚。
1952年,英國漢學家、曾任教山東濟南齊魯大學的林仰山(F. S. Drake)教授來港出任港大中文系系主任。他引進中國考古和藝術科目,1953年在馮平山圖書館設立中國藝術及考古學陳列所,搜集陶瓷、書畫和青銅器等中國古代文物,作為教學和研究之用。同年創辦《東方文化》刊物,並在系內成立東方文化研究院。1955年政府夷平李鄭屋村時發現古墓,委託林仰山帶領港大師生進行考古發掘。
1961年新的大學圖書館落成,馮平山圖書館的中文藏書遷往該處,原有建築物改作展覽中國藝術文物之用,易名「馮平山博物館」,1964年1月31日向公眾開放。1994年,馮平山博物館再易名「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1996年增建新翼(徐展堂樓最底三層)。這所博物館始自1953年,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
港大中文學院是本地大學歷史最悠久的中文系,不少畢業生後來都成為學術界的中流砥柱。鄧志昂樓和馮平山樓至今仍屹立於校園內,分別被列為法定古蹟和一級歷史建築。原先的功能雖已改變,但外貌如初,彷彿仍見到當年華商捐款的身影和學人走過的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