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攜手助基層兒童

──演藝校友龐倩渝、龐秋雁以音樂拉近心靈距離

龐倩渝說,基金會並非要帶領基層兒童脫貧,或孕育另一個知名鋼琴家郎朗,而是要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曙光。

藝術不能改變客觀現實,卻能喚醒人心,賦予希望。演藝校友龐倩渝(前)及龐秋雁作為非牟利組織音樂兒童基金會創辦人,深切體會這個道理。她們於2013年成立基金會,為基層兒童提供免費學習音樂的機會。

約四年前的一個晚上,音樂學院校友龐倩渝在新聞上得知有基層學生因為負擔不起購買音樂課本而被學校扣分,忐忑不安。徹夜難眠的她在網上搜索社福機構的資料,聯絡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表示樂意義教基層兒童音樂知識,及後更與姊姊、戲劇學院校友龐秋雁共同創辦音樂兒童基金會(基金會),為基層兒童提供免費音樂教學。一路走來,組織由兩姊妹壯大至一整個團隊,但她倆依然不忘初衷,凡事親力親為。

龐氏姊妹定期家訪基層家庭,了解他們的需要及送上關懷。
龐氏姊妹定期家訪基層家庭,了解他們的需要及送上關懷。

四年來,這對姊妹見盡本地基層的哀歌。可幸的是,她倆與基層家庭同行,憑藉音樂為這些家庭送上關懷。訪問期間,她們娓娓道來多個令人動容的故事:患抑鬱症的母親,看見「雙非」兒子勇敢走上舞台演出而重拾希望;不幸喪父的小女生,四年間考上長笛八級、取得校際音樂節冠軍,讓媽媽流下快樂的眼淚;也有以「行街紙」留港的男生,儘管忙碌也堅持參與演出,在排練與表演的空檔抓緊時間溫習,只為考上醫學院,冀望對社會作出貢獻。談起這些,她倆仍不時感觸落淚。

不少基層兒童在狹窄簡陋的居住環境練習樂器,但不損他們對音樂的熱愛。
不少基層兒童在狹窄簡陋的居住環境練習樂器,但不損他們對音樂的熱愛。

龐倩渝說,基金會並非要帶領基層兒童脫貧,或孕育另一個知名鋼琴家郎朗,而是要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曙光。她們希望這些故事能被社會上更多人聽到:「音樂不能解決經濟上的貧富懸殊,但可以拉近心靈上的貧富差距,其實更有意義。音樂能夠觸動人心,塑造人的性格,透過組織樂團、合唱團,我們凝聚了家長與小朋友,他們互相影響和扶持。」對她來說,學習古典音樂需要堅持,練習古典樂章的過程就如人生。「每個小節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和心機練習,可能很苦,但把每個小節的練習熬過,就練成一首樂章。我對家長和小朋友說,生活上的種種困難,也是這樣慢慢逐步克服。」

不少演藝校友如羅敏莊為音樂劇義演,甚至出動私伙服裝,只求演出能盡善盡美。
不少演藝校友如羅敏莊為音樂劇義演,甚至出動私伙服裝,只求演出能盡善盡美。

談到基金會,不得不提它與演藝學院的「親密關係」。四年來,不少演藝學院學生及校友,都參與了基金會的工作及活動,以及擔任樂器導師。龐秋雁說,他們除了從來不問回報,更經常表示在基金會所得到的體驗,是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去年的音樂劇《音樂.兒童音樂劇2017》,一眾演藝學院校友陳國邦、泰臣、羅敏莊等均為義演,甚至出動私伙服裝,只求演出能盡善盡美。「很感恩,大家對此劇的口碑很好,不少導師都說小朋友們對音樂的熱誠與學習的認真態度,喚起了他們自己小時候熱衷學習音樂的美好回憶。也曾有專業樂團的樂師,參與了我們在深水埗的街頭演出後,覺得很自由、很『貼地』,視之為非常珍貴的經驗。」

不少演藝學院的校友義務為基金會擔任導師,讓兒童接受正規專業的音樂教育。
不少演藝學院的校友義務為基金會擔任導師,讓兒童接受正規專業的音樂教育。

基金會現在提供古典樂器班、音樂欣賞活動,組織管弦樂團及合唱團等,並舉辦為有經濟問題或身體障礙社群而設的《共樂共融》親子互動音樂會,以及每年舉辦基金會周年音樂會。龐秋雁回想,首次周年音樂會讓她們最難忘。很多參演的小朋友,是第一次在正規的表演場地演出。他們彈奏初時都嚇呆了,因為平日練習的地方都很吵很擠,他們從沒有聽過如此清澈而美妙的音色。我要為他們放鬆肌肉,才能開始演出!」展望未來,基金會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將於今年擴大服務地區範圍,走出深水埗,踏入油尖旺等社區,幫助更多基層兒童。我們小時候都受過別人的恩惠,現在已是媽媽,因此希望繼續透過音樂,回饋社會。」

去年舉辦的音樂劇《音樂.兒童音樂劇2017》,參與的兒童逾100位。
去年舉辦的音樂劇《音樂.兒童音樂劇2017》,參與的兒童逾100位。

原刊於《演藝通訊》,本社獲授權發表。